腦萎縮在CT和MRI圖像上的主要表現為腦組織減少, 體積縮小, 致腦溝和腦裂增寬、深陷, 諸腦室和蛛網膜下隙擴大。 依病變部位及範圍可分為彌漫性和局限性兩類。
1、彌漫性腦萎縮 病變廣泛、彌漫, 可同時累及腦灰質和白質, 或以其中之一為主。 彌漫性腦萎縮的腦實質減少, 又以腦組織豐富的額、顳葉顯著, 導致雙側側腦室前角和顳角擴大亦明顯。 相應部位蛛網膜下隙、腦溝及側裂池亦增寬, 嚴重的腦萎縮病例, 腦溝、裂增寬、深陷及腦室擴大構成“破核桃”狀。 若腦萎縮突出的表現為廣泛性腦溝增寬、加深,
2、局限性腦萎縮 表現為一側或局部的腦體積縮小, 腦溝和相鄰的蛛網膜下隙增深和加寬, 局部腦室擴大。 一側性大腦半球萎縮時, 患側皮質變薄, 腦溝增寬、深陷, 腦回形態不規則, 變窄長, 且寬度不均。 腦白質減少。 同側腦室擴大。 中線結構向患側移位元。 患側顱板增厚, 顱腔明顯縮小。 局限性腦萎縮多見於病毒性腦炎後, 多位於額、頂葉。 此外, 如外傷和腦血管畸形等。
3、小腦萎縮 在小兒比較少見, 常與苯妥英鈉的長期應用等因素有關。 臨床主要表現為步態不穩, 眼球震顫和共濟失調等。 CT和MRI表現為 ①小腦溝增多、變寬, 呈多數弧形低密度影, 寬度超過1mm;②第四腦室擴大, 前後徑大於10~14mm, 但形態正常;③腦橋前池和橋小腦角池增寬;④小腦上池擴大。 嚴重病例常伴腦幹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