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健康標準不再僅是四肢是否健全、生理是否正常, 還要看心理是否健康。 沒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競技狀態, 是無法實現職業理想的。 目前隨著就業壓力的日益增大, 就業方面的心理疾患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年齡恐慌症”:患者不僅僅是中年白領
患這種症狀的不僅僅是中年白領。 現在許多用人單位招聘時甚至要求受聘者年齡在30歲以下, 而人才市場每年又有更多的新人湧入, 於是有的年輕人也開始擔心自己變老。 越是這樣, 精神越緊張, 心理年齡便在不知不覺中真的變老了。 這些人常感覺疲勞乏力、反應遲鈍、活力降低、適應力下降,
對策:“年齡恐慌症”是一個心理現象, 也是一個社會現象。 應該堅信, 社會上現存的這種不客觀、不科學的“唯年齡論”, 總有一天會為之改觀。 如果不想坐等到那一天, 就改變自己吧, 放鬆心情, 多學知識, 自我“充電”, 這是最重要的。 只要努力, 你一定會迎來人生事業上的第二個春天。
職業“迷茫症”:許多人都會經歷的自我發展困惑
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 至少有四個時期容易陷入“認不清發展道路”的迷茫之中:
第一個時期是14-22歲, 這個階段的人承擔著學生與求職者的雙重角色。 主要的疑問是:我是誰?我能做什麼?迷茫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和社會經驗。
第二個時期是22-28歲, 這個階段的人已進入工作領域, 逐漸瞭解社會, 建立了初步的人際關係網。 工作一段時間後, 開始重新衡量身邊的一切, 如工作環境、職業種類、待遇等與自己的“職業夢想”是否匹配。 主要疑問是:理想與現實不相符, 我是否要重新選擇?迷茫的主要原因是個人的發展目標與單位的現狀、提供的機會等不一致。
第三個時期是28-35歲, 這是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階段, 這個階段的人已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 其才能得到了一定的發揮, 正為提升或進入其他職業領域打基礎。 主要的疑問是:為什麼這麼多年我一直無所成就?迷茫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中的挫折及對目前工作的不滿。
第四個時期是35-45歲, 這個階段的人開始重新衡量所從事事業的價值, 是容易發生職業生涯危機的階段。 其主要疑問是:接下去的歲月我應該做些什麼?之所以迷茫, 是因為有了豐富人生閱歷的他們, 對人生的有限與世事的無常有著較深刻的領悟, 所以對將來何去何從難以貿然決定。
對策:人在不同的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目標和需求, 在職業遇到迷茫時, 弄明白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麼非常重要。 這需要冷靜的分析和對自己、對形勢的客觀判斷, 還要有克服目前暫時困難、爭取美好未來的勇氣、信心與決心。
“自我強迫症”:為追求完美所付出的代價
患者大腦裡反復出現某種念頭或反復做一些刻板的動作, 而患者本人也認為這種念頭或動作沒有必要,
常見的強迫症狀有:1、強迫懷疑自己:對自己言行的正確性反復產生懷疑, 明知毫無必要但仍不能擺脫。 如出門時懷疑家門是否鎖好了, 檢查再三, 走下樓去仍不放心, 又要回來。 2、強迫性窮思竭慮:對日常生活中一些自然現象反復思索, 明知缺乏意義, 但又不能自我控制。 3、強迫聯想:出現一個觀念或者想到一句話, 便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另一觀念或語句。 4、強迫意向:反復體驗想做某種違背自己意願的動作或行為的強烈內心衝動, 明知這是荒謬的、不可能的, 但無法擺脫這種衝動。
患病者多與自身性格有關, 如他們以高標準要求自己, 做事追求完美, 事後反復檢驗, 苛求細節。 他們過於自我克制、自我關注, 過於謹慎。 為此, 他們常焦慮、緊張和苦惱。 此外, 該病還與遺傳、體內的生化物質改變以及大腦某些結構改變有關。
對策:如果只與性格和心理因素有關, 那麼試著增強自我調控能力會有良好效果。 工作要學會張弛有度, 思維開闊些, 性格開朗些, 一些追求不到的東西要學會放棄。 如果難以做到這些, 可及時求教于心理醫生獲得他們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