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行注射療法者, 注射術(消痔靈注射等)術後一般不用換藥, 僅用消炎痛栓、洗必泰痔瘡栓等藥物栓納肛門內即可, 方法簡便易行。
外痔剝離、內痔結紮術及其它有開放性創面的痔瘡手術方式, 術後均應換藥, 術後換藥對於痔瘡的痊癒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若術後換藥不當, 可使療程延長, 術後復發。 一般認為術後換藥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術後患者應在24 小時以後方可排便, 但術中應採用加壓填塞包紮, 以防術後出血, 所以一般可在術後12小時以後除加壓包紮物。 這樣可以緩解病人腹脹、小便不利等術後反應。
(2) 術後病人第一次大便前應先用溫鹽水坐浴, 使括約肌鬆弛, 以減輕病人第一次排便所引起的肛門疼痛。 第一次換藥動作應輕柔, 換藥可採用凡士林油紗條、中藥生肌玉紅膏沙條或紅粉紗條, 塞入肛門內, 以獲消炎止痛, 有利於創面引流之功效。 以上紗條塞入肛門時應從正常的肛管皮膚處進入肛門。 而不應從有創面的傷口進入, 並且在將這些藥納入肛門前, 應先在肛門處塗以馬應龍痔瘡膏、四黃膏等油劑, 這樣可以減輕病人換藥時的肛門疼痛症狀。 另外, 中彎鉗進入肛門時, 鉗尖應指向肛門後側, 這樣就順應了肛管直腸的解剖結構, 可以減輕病人疼痛感。
(3) 痔瘡術後最好每日換藥1次, 換藥次數過多,
(4) 換藥時, 應注意肉芽組織生長情況, 若肉芽組織生長過快過高, 引起創面引流不暢, 應剪除過多的肉芽組織, 或用高滲鹽水敷布於過高肉芽組織處, 使創面引流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