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甘草

概述:本品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乾燥根及根莖。 春、秋二季採挖, 除去鬚根, 曬乾。

別名:美草、蜜草。

藥性類別:暫未分類

性味與歸經:甘, 平。 歸心、肺、脾、胃經。

功能與主治:補脾益氣, 清熱解毒, 祛痰止咳, 緩急止痛, 調和諸藥。 用於脾胃虛弱, 倦怠乏力, 心悸氣短, 咳嗽痰多, 脘腹、四肢攣急疼痛, 癰腫瘡毒, 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用法與用量:1.5~9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防蛀。

臨床應用:

1.黃土湯(《溫病條辨》)治先便後血, 小腸濕寒。 甘草、幹地黃、白術、附子(炮)、阿膠、黃芩各10g, 灶中黃土25g。 水8升煮取2升, 分兩次溫服。 方中甘草調和諸藥,

且益氣和中, 為佐使藥。

2.炙甘草湯(《傷寒論》)治心動悸, 脈結代;虛癆肺痿。 咳嗽, 涎唾多, 形瘦短氣, 虛煩不眠, 自汗盜汗。 炙甘草12g, 生薑9g, 人參6g, 生地黃50g, 桂枝9g, 阿膠6g, 麥冬(去心)10g, 麻仁10g, 大棗10枚。 水煎服, 阿膠烊化, 沖服。 方中炙甘草補氣生血, 養心益脾, 與生地黃合用益氣養血為複脈之本, 共為君藥。

3.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治中陽不足之痰飲病。 胸脅支滿, 目眩心悸, 或短氣而咳, 舌苔白滑, 脈弦滑。 茯苓12g、桂枝9g、白術6g、甘草(炙)6g。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渣, 分溫三服。 方中炙甘草補脾益氣, 合桂枝助陽化氣, 為佐使藥。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