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脫垂
脫肛又稱肛管直腸脫垂, 是直腸黏膜、肛管、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元, 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 多見於體質虛弱的小兒和老年人, 身高瘦弱者也易發生。
幼兒發育不全, 骶骨弧度較直, 肛門括約肌肌力較弱, 啼哭和腹瀉常誘發脫垂, 以部分脫垂較常見。 成人因內痔經常脫出也可誘發, 以直腸黏膜脫垂為多。 女性因骨盆下口較大, 多次分娩, 可使盆底筋膜和 肌肉鬆弛, 故發病率女性高於男性。
未脫出時的症狀
未脫出時, 體檢可見肛口呈散開狀, 指檢往往發現肛括約肌鬆弛, 收縮力減弱。
直腸脫垂的症狀
早期便後有黏膜自肛門脫出, 並可自行縮回;以後漸漸不能自行回復, 需用手上托能復位, 常有少許黏液自肛門流出, 排便後有下墜感和排便不盡感, 排便次數增多再後在咳嗽、噴嚏、走路、久站或稍一用力即可脫出, 脫出後局部有發脹感, 也可感到腰骶部脹痛, 脫出的黏膜有黏液分泌, 黏膜常受刺激可發生充血、水腫、糜爛和潰瘍, 分泌可夾雜血性黏液, 刺激肛周皮膚,
由於肛括約肌鬆弛, 很少發生嵌頓, 一但嵌頓發生, 病人即感到局部劇痛, 腫物不能用手托復位, 脫出肛管很快出現腫脹、充血和紫紺、黏膜皺襞消失, 如不及時治療, 可發生絞窄和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