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茭白胡麻斑病

症狀特點 主要侵害葉片。 葉片病斑橢圓形, 邊緣深褐色, 中部黃褐色至灰褐色, 斑週邊具有黃暈, 潮濕時斑面出現暗灰色至黑色黴病徵(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因其病斑大小和形狀近似芝麻粒, 故名胡麻斑病。 發病嚴重時, 葉片病斑密佈, 有的連合為大斑塊, 終致葉片乾枯。

病原及發病特點 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的菰長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zizaniae Nishik.]。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孢梗在老株上越冬或隨病殘體遺落在土中越冬, 並成為翌年病害初侵染源。 分生孢子作為初次侵染與再次侵染接種體, 借助氣流或雨水濺射而傳播,

從表皮直接侵入致病。 高溫多雨的天氣有利於發病。 植地連作, 缺鉀或缺鋅致植株生長不良, 或過度密植, 株間通透性差等均易發病。 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情況不明。

防治方法

1、收穫時徹底清除病葉, 集中燒毀, 有助於減少翌年病菌來源, 減輕發病。

2、施足基肥, 配方施肥, 適時噴施葉麵肥(在噴施葉麵肥時尤應適當補充鉀肥和鋅肥), 促植株早生快發, 壯而不過旺, 旺而不徒長, 增強抗病力。

3、及早噴藥預防控病。 從分蘖末期開始、最遲于見病時, 噴施40%異稻瘟淨可濕粉600倍液, 或50%撲海因可濕粉600倍液, 或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 或4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 或2%加收米水劑400倍液, 或30%倍生乳油2 000倍液, 或40%福星乳油5 000倍液, 或50%敵菌靈可濕粉600倍液, 2~3次, 隔10~15天1次, 交替噴施, 前密後疏。

前兩種殺菌劑除具有明顯防病效果外, 還兼有促早熟增產之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