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長應該如何拒絕孩子 拒絕孩子不能犯的錯誤

當孩子逐漸長大, 在某些方面大人應該注意一些言行。 當他們習慣於自由自在稍稍被管束, 就開始產生反抗、憤怒的情緒, 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去面對?如何拒絕才能讓他們信服呢?

對孩子進行情感勒索

家長都不動就說, “你再怎麼怎麼樣, 媽媽/爸爸就不喜歡你了, 就不要你了”。 對小小的三四歲以內的孩子, 這簡直就是恐怖分子在要脅人質。 這麼大的孩子, 爸爸媽媽就是全部的世界, 是自己生存的依靠。 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了, 不要自己了, 對他們來說意味著無法生存, 那會帶來怎樣的心理恐懼。

所以, 家長這樣說等於把刀架在孩子脖子上進行勒索。 而對於大一些的孩子, 這句話又顯得超級孩子氣, 也許第一次管用, 多用幾次, 孩子就知道其實你是在虛張聲勢呢。 孩子知道你在說謊, 你又給孩子做了個什麼榜樣?即便每次都管用, 孩子乖乖聽話, 可是孩子不做你禁止的事情, 不是因為這個行為是錯的, 而是因為這麼做就要受到拋棄。 被恐懼控制了的孩子, 哪還記得規則的本來面目啊, 更別提自律啦!爸爸媽媽在跟前威脅, 我就不做。 爸爸媽媽不在跟前, 我照做不誤。 難道家長還能365天, 24小時貼身盯嗎?

用“可以”取代“不行”

一些知名育兒專家表示, 聽到父母說“不”時, 一些孩子無法理解父母為什麼會拒絕自己的要求。 例如孩子提出要吃糖,

父母說:“晚飯前不准吃糖”, 那麼只會導致孩子怒氣衝天。 如果父母說:“可以, 飯後我會給你吃糖, 現在咱們先吃一個蘋果吧”, 這種表達方式, 孩子會更樂於接受。

從開始就亮出自己的底線

與其在讓孩子看了半個小時的電視以後, 耐不住孩子的軟磨硬泡, 又讓他看了半個小時, 還不如開始的時候就告訴孩子他可以看一個小時的電視。 妥協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 讓他以為只要自己吵鬧個不停, 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實現自己的願望。 所以,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 開始就應該亮出自己的底線, 告訴孩子自己的容忍度在哪裡, 什麼事情可以做, 什麼事情不能做。

轉移興趣

轉移興趣, 引導孩子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當孩子沉迷于一種不好的行為時, 除了給孩子語言的告誡外, 更要想方設法轉移孩子的興趣, 用有意義的行為取而代之。 例如, 當孩子沉迷于網路小說時, 可以到書店為孩子挑選一些有利於孩子學習和成長的經典文學作品, 這樣既滿足了孩子讀小說的欲望, 又培養了他的閱讀能力, 也讓他接受了文學作品的薰陶。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