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
藥用植物在栽培過程中, 受到有害生物的侵染或不良環境條件的影響, 正常新陳代謝受到干擾, 從生理機能到組織結構上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和破壞, 以至在外部形態上呈現反常的病變現象, 如枯萎、腐爛、斑點、黴粉、花葉等, 統稱病害。
引起藥用植物發病的原因, 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由生物因素如真菌、細菌、病毒等侵入植物體所引起的病害, 有傳染性, 稱為侵染性病害或寄生性病害, 由非生物因素如旱、澇、嚴寒、養分失調等影響或損壞生理機能而引起的病害, 沒有傳染性, 稱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根據病原生物不同, 可分為下列幾種:
1、真菌性病害由真菌侵染所致的病害種類最多。 真菌性病害一般在高溫多濕時易發病, 病菌多在病殘體、種子、土壤中過冬。 病菌孢子借風、雨傳播。 在適合的溫、濕度條件下孢子萌發, 長出芽管侵入寄主植物內為害。 可造成植物倒伏、死苗、斑點、黑果、萎蔫等病狀, 在病部帶有明顯的黴層、黑點、粉末等徵象。
2、細菌性病害由細菌侵染所致的病害, 大多具有一至數根鞭毛, 可通過自然孔口(氣孔、皮孔、水孔等)和傷口侵入, 借流水、雨水、昆蟲等傳播, 在病殘體、種子、土壤中過冬, 在高溫、高濕條件下易發病。 細菌性病害症狀表現為萎蔫、腐爛、穿孔等, 發病後期遇潮濕天氣, 在病部溢出細菌粘液, 是細菌病害的特徵。
3、病毒病主要借助於帶毒昆蟲傳染, 有些病毒病可通過線蟲傳染。 病毒在雜草、塊莖、種子和昆蟲等活體組織內越冬。 病毒病主要症狀表現為花葉、黃化、卷葉、畸形、簇生、矮化、壞死、斑點等。
4、線蟲病植物病原線蟲, 體積微小, 多數肉眼不能看見。 由線蟲寄生可引起植物營養不良而生長衰弱、矮縮, 甚至死亡。 根結線蟲造成寄主植物受害部位畸形膨大。
蟲害
危害藥用植物的動物種類很多, 其中主要是昆蟲, 另外有蟎類、蝸牛、鼠類等。 昆蟲中雖有很多屬於害蟲, 但也有益蟲, 對益蟲應加以保護、繁殖和利用。 因此, 認識昆蟲, 研究昆蟲, 掌握害蟲發生和消長規律, 對於防治害蟲, 保護藥用植物獲得優質高產, 具有重要意義。
各種昆蟲由於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 口器也不相同, 主要有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害蟲, 如甲蟲、蝗蟲及蛾蝶類幼蟲等。 它們都取食固體食物,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法農業防治法是通過調整栽培技術等一系列措施以減少或防治病蟲害的方法。 大多為預防性的, 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合理輪作和間作在藥用植物栽培制度中, 進行合理的輪作和間作,
(2)耕作深耕是重要的栽培措施, 它不僅能促進植物根系的發育, 增強植物的抗病能力, 還能破壞蟄伏在土內休眠的害蟲巢穴和病菌越冬的場所, 直接消滅病原生物和害蟲。
(3)除草、修剪及清園田間雜草及藥用植物收穫後, 受病蟲危害的殘體和掉落在田間的枯枝落葉, 往往是病蟲隱蔽及越冬的場所, 是翌年的病蟲來源。 因此, 除草、清潔田園和結合修剪將病蟲殘體和枯枝落葉燒毀或深埋處理, 可以大大減輕翌年病蟲為害的程度。
(4)調節播種期某些病蟲害常和栽培藥物的某個生長發育階段物候期密切相關。如果設法使這一生長發育階段錯過病蟲大量侵染為害的危險期,避開病蟲為害,也可達到防治目的。
(5)合理施肥合理施肥能促進藥用植物生長發育,增強其抵抗力和被病蟲為害後的恢復能力。適當增施磷、鉀肥,可減輕花葉病。但使用的廄肥或堆肥,一定要腐熟,否則肥中的殘存病菌以及地下害蟲蠐螬等蟲卵未被殺滅,易使地下害蟲和某些病害加重。
(6)選育和利用抗病、蟲品種藥用植物的不同類型或品種往往對病、蟲害抵抗能力有顯著差異。因此,如何利用這些抗病、蟲特性,進一步選育出較理想的抗病、蟲害的優質高產品種,則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2、生物防治法生物防治是利用各種有益的生物來防治病蟲害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利用寄生性或捕食性昆蟲以蟲治蟲寄生性昆蟲,包括內寄生和外寄生兩類,經過人工繁殖,將寄生性昆蟲釋放到田間,用以控制害蟲蟲口密度。捕食性昆蟲的種類主要有螳螂、蚜獅、步行蟲等。這些昆蟲多以捕食害蟲為主,對抑制害蟲蟲口數量起著重要的作用。大量進行繁殖並釋放這些益蟲可以防治害蟲。
(2)微生物防治利用真菌、細菌、病毒寄生於害蟲體內,使害蟲生病死亡或抑制其為害植物。
(3)動物防治利用益鳥、蛙類、雞、鴨等消滅害蟲。
(4)不孕昆蟲的應用通過輻射或化學物質處理,使害蟲喪失生育能力,不能繁殖後代,從而達到消滅害蟲的目的。3/物理、機械防治法是應用各種物理因素和器械防治病蟲害的方法。如利用害蟲的趨光性進行燈光誘殺;根據有病蟲害的種子重量比健康種子輕,可採用風選、水選淘汰有病蟲的種子,使用溫水浸種等。近年利用輻射技術進行防治取得了一定進展。
4/化學防治法是應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的方法。主要優點是作用快,效果好,使用方便,能在短期內消滅或控制大量發生的病蟲害,不受地區季節性限制,是目前防治病蟲害的重要手段,其他防治方法尚不能完全代替。化學農藥有殺蟲劑、殺菌劑、殺線蟲劑等。殺蟲劑根據其殺蟲功能又可分為胃毒劑、觸殺劑、內吸劑、薰蒸劑等。殺菌劑有保護劑、治療劑等。使用農藥的方法很多,有噴霧、噴粉、噴種、浸種、薰蒸、土壤處理等。
昆蟲的體壁由表皮層、皮細胞和基底膜三層所構成,表皮層又由內向外依次分為內表層、外表皮和上表皮。上表皮是表皮最外層,也是最薄的一層,其內含有蠟質或類似物質,這一層對防止體內水分蒸發及藥劑的進入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講,昆蟲隨蟲齡的增長,體壁對藥劑的抵抗力也不斷增強。因此,在殺蟲藥劑中常加入對脂肪和蠟質有溶解作用的溶劑,如乳劑由於含有溶解性強的油類,一般比可濕性粉劑的毒效高。藥劑進入害蟲身體,主要是通過口器、表皮和氣孔三途徑。所以針對昆蟲體壁構造,選用適當藥劑,對於提高防治效果有著重要意義。另外,要掌握病蟲發生規律,抓住防治有利時機,及時用藥。還要注意農藥合理混用,交替使用,安全使用,避免藥害和人畜中毒。
(4)調節播種期某些病蟲害常和栽培藥物的某個生長發育階段物候期密切相關。如果設法使這一生長發育階段錯過病蟲大量侵染為害的危險期,避開病蟲為害,也可達到防治目的。
(5)合理施肥合理施肥能促進藥用植物生長發育,增強其抵抗力和被病蟲為害後的恢復能力。適當增施磷、鉀肥,可減輕花葉病。但使用的廄肥或堆肥,一定要腐熟,否則肥中的殘存病菌以及地下害蟲蠐螬等蟲卵未被殺滅,易使地下害蟲和某些病害加重。
(6)選育和利用抗病、蟲品種藥用植物的不同類型或品種往往對病、蟲害抵抗能力有顯著差異。因此,如何利用這些抗病、蟲特性,進一步選育出較理想的抗病、蟲害的優質高產品種,則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2、生物防治法生物防治是利用各種有益的生物來防治病蟲害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利用寄生性或捕食性昆蟲以蟲治蟲寄生性昆蟲,包括內寄生和外寄生兩類,經過人工繁殖,將寄生性昆蟲釋放到田間,用以控制害蟲蟲口密度。捕食性昆蟲的種類主要有螳螂、蚜獅、步行蟲等。這些昆蟲多以捕食害蟲為主,對抑制害蟲蟲口數量起著重要的作用。大量進行繁殖並釋放這些益蟲可以防治害蟲。
(2)微生物防治利用真菌、細菌、病毒寄生於害蟲體內,使害蟲生病死亡或抑制其為害植物。
(3)動物防治利用益鳥、蛙類、雞、鴨等消滅害蟲。
(4)不孕昆蟲的應用通過輻射或化學物質處理,使害蟲喪失生育能力,不能繁殖後代,從而達到消滅害蟲的目的。3/物理、機械防治法是應用各種物理因素和器械防治病蟲害的方法。如利用害蟲的趨光性進行燈光誘殺;根據有病蟲害的種子重量比健康種子輕,可採用風選、水選淘汰有病蟲的種子,使用溫水浸種等。近年利用輻射技術進行防治取得了一定進展。
4/化學防治法是應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的方法。主要優點是作用快,效果好,使用方便,能在短期內消滅或控制大量發生的病蟲害,不受地區季節性限制,是目前防治病蟲害的重要手段,其他防治方法尚不能完全代替。化學農藥有殺蟲劑、殺菌劑、殺線蟲劑等。殺蟲劑根據其殺蟲功能又可分為胃毒劑、觸殺劑、內吸劑、薰蒸劑等。殺菌劑有保護劑、治療劑等。使用農藥的方法很多,有噴霧、噴粉、噴種、浸種、薰蒸、土壤處理等。
昆蟲的體壁由表皮層、皮細胞和基底膜三層所構成,表皮層又由內向外依次分為內表層、外表皮和上表皮。上表皮是表皮最外層,也是最薄的一層,其內含有蠟質或類似物質,這一層對防止體內水分蒸發及藥劑的進入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講,昆蟲隨蟲齡的增長,體壁對藥劑的抵抗力也不斷增強。因此,在殺蟲藥劑中常加入對脂肪和蠟質有溶解作用的溶劑,如乳劑由於含有溶解性強的油類,一般比可濕性粉劑的毒效高。藥劑進入害蟲身體,主要是通過口器、表皮和氣孔三途徑。所以針對昆蟲體壁構造,選用適當藥劑,對於提高防治效果有著重要意義。另外,要掌握病蟲發生規律,抓住防治有利時機,及時用藥。還要注意農藥合理混用,交替使用,安全使用,避免藥害和人畜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