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有點“阿斯伯格”

診室裡, 坐著一位焦急的母親和一個十來歲的男孩。 據母親介紹, 男孩叫浩浩, 自幼多動, 注意力不能集中, 上學後成績中等, 老師經常反映他上課不專心, 常離開座位。 他從不與同學交往, 也不參加體育運動, 行為笨拙, 常無故不上課, 沒有朋友, 不能和班級同學友好相處, 也不知道該怎樣與人相處, 經常與別人發生衝突, 到哪裡都不受歡迎。

接下來, 醫生與浩浩單獨面談。 在半個多小時的時間內, 浩浩話語寥寥, 跟醫生基本沒什麼眼神交流, 總是低頭或看著別處, 表情十分平淡。 在斷斷續續的交流中, 醫生獲知浩浩近一個月來情緒低落,

每天像是在“熬”日子, 睡眠也不好。 浩浩平時最喜歡畫飛機模型, 可以坐在桌前畫一整天。 現在已休學在家。

浩浩最後的診斷為阿斯伯格(Asperger’s)綜合征。

阿斯伯格綜合征又稱孤獨性精神變態綜合征, 最早由維也納兒童精神病學家Asperger在1944年提出。 多數學者認為這是一種人格傾向, 而非精神病。

此病多見於男性, 男女比例約8∶1, 多數病兒智力正常。 主要臨床表現為持久的社交能力和情感活動的異常, 極少與人對視, 表情和姿勢呆板, 冷漠, 缺乏情感共鳴;興趣與活動內容局限、刻板、重複, 有怪僻;語言交流呈現奇特性, 常不斷重複同一問題;社會交往中明顯地以自我為中心, 有嚴重的自戀症狀;行動笨拙;不聽從教導,

常有侵犯性動作;發病雖早, 但早期診斷困難;可有家族史。

一般認為, 阿斯伯格綜合征是孤獨症的一個亞型, 二者均起病于嬰幼兒, 屬於廣泛性發育障礙。 阿斯伯格綜合征的臨床症狀和嚴重程度都較孤獨症兒童輕, 可不回避社交, 少有退縮行為。 孤獨症則表現為極端孤僻, 缺乏情感, 缺乏與人交往的需要和能力, 不能與他人發展人際關係, 失去語言交流能力, 行為怪異、刻板、單調。 也有人認為阿斯伯格綜合征是孤獨症的延續表現, 二者的相同點多於相異點。

對待這類孩童, 在治療上應以行為干預為主, 藥物干預為輔。

行為干預: 家長的參與非常重要, 重點是對社交技能的訓練, 對語言能力的培養, 以及對行為問題的控制等方面。

訓練矯正一般採用四個步驟來完成:①區別不同的社會交往信號, 孩子通過訓練學會辨別他人的面部表情及形體語言;②理解這些交往信號的含義, 家長教導孩子懂得不同社會信號背後的不同意思;③教孩子學會自己發出社會信號, 引導孩子根據這些信號做出相應的面部表情及形體語言;④在實際社交場合應用這些社會信號。

在行為矯正過程中, 孩子往往會有侵犯和破壞性行為, 但他們之所以有這些行為, 並非因為期望他人倒楣和財產遭難, 而是由於他們在社會意識方面存在障礙, 很難理解他人的喜怒哀樂。 因此, 行為干預以功能分析方法為前提, 也就是說, 要對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的深層意義有所理解,

然後用治本的原理去控制那些影響行為的因素。

藥物干預:對阿斯伯格綜合征的治療研究在世界各國都還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 目前一般認為, 藥物治療只能改善症狀, 諸如注意缺陷、焦慮、抑鬱或強迫行為, 但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應用。

阿斯伯格綜合征病兒, 往往在智力上與正常兒童區別不大, 不影響學習能力。 事實上, 不少病兒擁有超人的天賦和能力, 有時表現出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 有研究報導, 隨著孩子的逐漸成熟, 預後可能比較好, 但也有相反的意見認為, 這種異常可能持續到青少年和成年。 如果家長能做到及早發現, 注意訓練, 鼓勵和指導其兒童時期的交往技能, 對孩子更好地適應生活有積極意義。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線上獨家使用,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