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髖關節前脫位

病因

當下肢處於過度外展, 外旋時, 大粗隆與髖臼上緣頂撞形成杠杆作用可使股骨頭由髂股韌帶與恥骨韌帶之間的薄弱區穿破關節囊而脫位。 或者當股骨外旋時, 由體側向內下方直接作用於大腿近端而發生前脫位。

臨床表現

1.有明顯的外傷史。 傷後局部疼痛, 患肢呈外展、外旋和屈曲畸形位元彈性固定。

2.通常患肢縮短, 如為低位脫位, 患肢可比健肢長。 腹股溝部腫脹, 抑或可觸及脫位的股骨頭。

3.被動活動時可引起肌肉痙攣和劇烈疼痛。

檢查

X線檢查可發現股骨頭在閉孔或在恥骨上支附近而確診,

如X線片表現不典型, 應行CT檢查。

診斷

依據患者的病史、症狀、體征和影像學檢查的表現診斷。

治療

1.對於單純性前脫位應當儘快閉合復位, 力爭在12~24小時完成。 復位後行皮牽引3~6周, 然後扶拐離床負重行走, 大約在傷後12周逐步恢復至正常。

2.對於複雜性前脫位病例, 如合併有關節內骨折或閉合復位反復失敗者, 日後產生創傷性骨關節炎的機會明顯增多, 因此主張早期切開復位與內固定。

手術療法

用手法復位失敗的新鮮或陳舊性髖關節前脫位, 可行切開復位術。 手術時採用腰麻、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取仰臥位, 術側骨盆用扁枕墊高。

(1)切口:採用改良斯密斯(Smith)-波特遜(Peterson)前側切口。

(2)手術操作:自髂脊中部開始, 沿髂脊向內下斜行切開,

到髂前上棘。 再直向髕骨方向推進15~18cm, 然後轉向外後方, 達到髂脛束水準為止。 由骨膜下剝離髂翼內、外板所附著的肌群。 內側為腹內、外斜肌和髂肌, 外側為闊筋膜張肌和臀中、小肌。 將剝離後的間隙用紗布充填止血。 在髂前上棘的下方找到股外側皮神經, 並將其向內牽開。 在靠近髂前上棘約1cm處切斷縫匠肌深入, 游離股直肌上部, 並暴露附著在髂前下棘及髖臼上緣的直頭和反折頭。 在距起點約1cm處, 剪斷股直肌及其反折部, 再將股直肌上部深層游離, 注意保留股神經進入股直肌的分支, 遂即將已充分游離的股直肌上部反轉縫合在切口遠端的筋膜上。 在股直肌的深層為一層筋膜脂肪組織, 其中有旋外動、靜脈的分支。
游離並結紮旋股外動、靜脈的升支和橫支, 將切斷的肌肉翻向下方, 並向內側牽開恥骨肌, 即可露出脫位于閉孔或恥骨上支附近的股骨頭, 及保持完整的髂股韌帶和關節囊裂口等。 如為陳舊性脫位的病人, 局部已被瘢痕、肉芽組織等所充填, 股骨頭已被瘢痕組織所包埋, 髖臼內已有肉芽組織, 關節囊已增厚不清。 清除這些瘢痕與肉芽組織, 切除一部分關節囊, 以使股骨頭容易復位。 先將大腿慢慢內收, 使股骨頭與閉孔或恥骨上支分離, 此時用手按壓股骨頭並向髖臼內推動, 或以骨挺子進行撬動、使股骨頭復位。 如股骨頭已發生缺血性壞死, 應行關節融合術或成形術。 用生理鹽水沖洗切口, 徹底止血, 縫合切斷的肌肉、皮下組織及皮膚。

(3)術後處理:術後用皮膚牽引3~4周, 但應避免患肢外展引起再脫位。 去掉牽引後的處理, 與後脫位切開復位術相同。

飲食保健

1、髖關節前脫位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應增進營養, 多食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如:魚類、雞蛋、豆製品等及適當增加鈣質。 多飲水, 多食蔬菜、水果, 如:青菜、芹菜、香蕉等。

2、髖關節脫位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忌食剌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 香煙、飲酒等嗜好應戒除。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 我們瞭解到髖關節前脫位的相關知識, 知道了髖關節前脫位的危害, 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 要懂得關愛自己身體。 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知識, 別忘了閱讀下一篇。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