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鱉蟲, 又叫土鼈蟲、土元等, 其性寒、味鹹、有毒, 具有催乳、化淤、止痛等功能, 是一味重要的中藥材。
一、 生長發育
地鱉蟲要經產卵、若蟲、成蟲才能完成1個世代。 雄蟲成熟約需3個月;雌蟲約需9~11個月。 6~10月為交尾後1星期產卵。 卵塊(稱卵鞘)長約0.5釐米, 在30~35℃情況下, 40~60天后孵化出白色的若蟲, 以後每隔20~50事蛻皮10~11次。
二、飼養設備
1、工具箱:篩子分四種:1號篩方眼8.5毫米;2號篩方眼3.5毫米;3號篩與糠篩略同;4號篩方眼1.2毫米。
2、飼養坑:飼養坑後面要靠牆, 牆前長3.5米, 寬0.5米大小的面積, 可建坑五座, 每座中間用水泥板隔成5層, 共25個坑, 每個坑面積0.33平方米,
三、飼養管理
1、密度:飼養密度可隨蟲齡增長進行調整, 每平方米極限可飼養9公斤。 地鱉蟲有吃卵的習性, 故種蟲密度不能過高。 群體飼養地鱉蟲, 發育進程會有1~4齡之差, 因此待飼養密度接近一定數量進行分檔。 1~6齡若蟲可養在一起, 密度過大時, 將互相殘殺, 噬食卵鞘。 飼養坑內要黑暗, 僅在左上角和右下角各留長寬均為3.3釐米作為通氣孔。 溫度在38℃以上時,
2、飼料:地鱉蟲的精料以麩皮、米糠為最好, 其次如玉米粉、菜籽餅粉;粗飼料以臭椿樹葉、榆樹葉為最好。 其次如向日葵、各種青草、瓜果皮、菜葉, 畜、禽、魚的殘渣泔腳等均可。 飼喂時, 要按照不同蟲齡、不同季節和不同發育階段靈活地掌握餵食方法。 1~4齡若蟲, 可在飼養土表面放些幹土, 將精料撒在上面。 5齡以上若蟲及成蟲, 可在飼養土表面加撒1層3.3釐米的厚米厚的稻殼, 然後撒上精、青料。 氣溫低的月份, 可以隔日喂1次, 6~9月份每日餵食, 以早晨飼喂為好。 各齡蟲在蛻皮期間, 要少喂或不喂精料, 待蛻皮基本結束後再正常餵食。
3、卵鞘的人工孵化:人工孵化在2月上中旬開始, 用1只比較大的鋁鍋,
4、冬季飼養保暖法:地鱉蟲有冬眠習性。 氣溫降至8℃以下時潛入土中, 至翌年4月氣溫回升至10℃以時, 再出土活動。 冬、春低溫季節可採用人工加溫飼養, 1年能出兩次商品蟲, 使每平方米能產鮮蟲20~25公斤。 冬季可在溫室內飼養, 溫室式樣大小不一, 能保溫即可。 如東西向溫室, 長6~12米, 寬3米, 高2.5米。 用磚頭平砌雙層空心牆。 屋頂北高南低, 坡高為1:25。 屋頂覆蓋玻璃。 利用太陽光加溫, 溫度過低時, 或進行人工加溫。 在溫室內放兩個煤餅爐。 爐子上裝傳熱鐵皮管,
四、病蟲害防治
1、綠黴病:主要發生在梅雨季節, 地鱉蟲患病後腹部呈暗綠色, 有斑點, 全身柔軟, 食欲減退, 不久爬出泥面死亡。 一旦發現此病, 即將病蟲隔離飼養, 換上較幹的坑泥, 減少密度。 同時用0.5%福馬林溶液噴灑蟲體;也可用紅黴素0.25克
拌入0.25公斤麥麩中連喂2~3次, 直至痊癒。
2、卵塊麯黴病:因缸(缽)內高溫、高濕, 促使曲黴菌大量繁殖, 造成卵和若蟲死亡。 防治方法是:保持坑土乾燥, 濕度不超過20%, 卵塊隔10天收1次, 用3%漂白粉1份加石灰粉9份混合後, 撒在卵塊上消毒。 出蟲後, 每隔3天篩出幼蟲, 放入幼蟲缸內飼養。 孵化期不投食。
3、粉蟎:蟎是也鱉蟲生產最危險的一種寄生蟲。
五、採收與加工
為發揮地鱉蟲飼養效果, 要把雄若蟲和雌成蟲一樣泡曬。 一般足齡雄若蟲, 每公斤乾燥蟲約6000只左右;足齡雌成蟲, 每公斤乾燥蟲約1200只左右。 雄蟲除留種外, 都應泡曬加工。 用1號篩篩出7~8齡若蟲, 揀出雄蟲泡曬, 留養雌蟲至成蟲泡曬。 雌若蟲體重以9~11齡時最高,曬乾率可達38~41%;雄若蟲8齡時的折幹率為30~33%。這時採收能得到較好經濟效果。具體時間是8月下旬至越冬前。鮮蟲經泡死後洗淨曬至乾燥為止,如果天氣不好,用50℃上下的火力慢慢烘乾。
雌若蟲體重以9~11齡時最高,曬乾率可達38~41%;雄若蟲8齡時的折幹率為30~33%。這時採收能得到較好經濟效果。具體時間是8月下旬至越冬前。鮮蟲經泡死後洗淨曬至乾燥為止,如果天氣不好,用50℃上下的火力慢慢烘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