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巴戟種植技術

一、選地整地

選海拔200~700米的山坡地, 坡度5°~25°的稀疏林段, 以土層深厚、疏鬆、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紅壤生荒地, 或表土為黑砂壤而底土為黃壤土為優。 地選好後, 冬季將地裡的野草雜木砍掉、曬乾燒作肥料, 並施足基肥, 每公頃施土雜肥 75000~150000千克, 再深翻。 坡度大的宜造梯田, 坡度小可作畦。 依地形開好排水溝。

二、繁殖方法

1、有性繁殖 巴戟天果實10月以後陸續成熟, 由黃轉紅時採收, 搓去果皮, 陰乾後即可播種, 或用濕沙貯藏, 裝於竹籮內, 置通風處, 至第二年3~4月氣溫超過20℃時取出播種。 種子不能曬乾, 一般曬3天就全部喪失發芽率,

如拌幹沙或晾乾的種子, 僅能保持35~55天。 一般採用撒播或點播, 點播行株距10釐米×7釐米, 覆土1.3~1.7釐米, 播後在畦面搭1米高的蔭棚或插芒箕草遮蔭。 經常澆水保持畦面濕潤, 20天左右出苗, 出苗後注意除草、並施稀薄人糞尿 2~3次, 3個月後將蔭棚拆除, 增加光照, 使幼苗生長健壯, 經150天左右即可出圃定植。

2、無性繁殖 生產上常採用扡插育苗, 生長快, 週期短, 成活率也較高。 扡插期宜在天氣暖和和雨水均勻的季節, 3~6月進行。 秋季氣候涼爽、雨水充沛, 有灌溉條件的地方也可在秋季扡插。

剪取 2~3年生粗壯無病蟲的藤蔓, 每段留2~3個節作插條, 剪去下部葉僅留頂芽一片葉, 選陰天或晴天的傍晚, 於整好的畦上按行株距20釐米×5釐米斜插入土2/3。 插後壓實澆水,

蓋草, 經常保持畦面濕潤, 並搭蔭棚或插芒箕草遮蔭。 插後20~30天發芽生根, 成活率達80%以上。 管理方法同種子育苗。 經5~6個月培育便可出圃移栽。 用萘乙酸150毫克/升浸插條2小時, 可提早生根, 增加根數和根的長度。

也可直接扡插栽培, 但成活率較低, 插後要用芒箕草遮蔭, 並經常注意澆水保濕, 即可提高成活率。

3、定植 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選陰天進行。 起苗前先將上部嫩苗剪去, 留長20釐米左右, 保留、3~4個節, 有利減少蒸發, 促進多長新芽和新枝。 起苗時儘量做到少傷根, 苗挖出後立即用黃泥漿蘸根。 定植時按行距70~80釐米, 株距40~50釐米挖穴, 每穴栽苗1~2株, 壓實泥土, 並澆水, 待水下滲後上蓋一層鬆土, 再用芒箕草或不易落葉的樹枝插在植株周圍遮蔭。

種後如少下雨就應注意澆水, 經常保持穴內土濕潤, 以保證成活。

三、田間管理

1、補苗 定植當年如發現死苗缺株, 應及時補栽, 保證有足夠株數是取得高產的基礎。

2、中耕除草 幼苗定植後的前3年生長緩慢, 雜草易滋生。 故應于每年春秋兩季的生長高峰期, 進行除草、培土和地面覆蓋。

3、追肥 每年要結合中耕除草追肥1-2次, 春季以氮肥為主, 配施磷鉀肥, 秋肥以腐熟廄肥、土雜肥, 每株施1-2千克, 要施於株傍, 肥料不可與莖基部接觸, 以免傷根。

4、翻蔓 由於巴戟天莖蔓著地易長不定根, 會影響主根生長, 所以應結合中耕除草進行翻蔓, 避免不定根生長。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