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都市上班族來說, 不停地工作、學習, 快節奏的高壓環境, 給生活留下的只有“忙碌”的身影。 然而從健康角度考慮, 連續工作不休息的目的就是以後不再好好工作。 近日, 著名中醫學家、易學家、作家、學者楊力教授在《楊力講養生》大型報告會上提出, “上班族”也要安排好快慢節奏, 學會慢養生, 保持生命之弦的彈性。 慢養生的關鍵在於“心慢”。
保持生命之弦的彈性
什麼是慢養生?楊力教授說, 慢養生就是慢用惱、慢動作、慢吃、慢睡、慢說話、慢做家務、慢散步……總之, 一切都應慢節奏。 然後達到慢心跳、慢呼吸、慢消耗,
上班時, 大家都進入快節奏的生命狀態。 不快, 就要在競爭中被淘汰, 這是必然的。 但是, 下班回家後, 緊繃著的生命之弦就應該放鬆。 這樣, 白天緊、晚上松, 生命之弦才能保持彈性而不致被折斷。 不上班的人在一天之中、一月之內、一年之中, 也應安排好快慢節奏, 有張有弛, 才能讓生命之弦有彈性。 只有慢下來, 才能靜得下來, 靜了才能慢;慢下來, 體溫才能降得下來;靜下來, 心跳、呼吸才能慢下來;心跳、呼吸慢下來, 生命活動才能節約能量消耗, 達到保護陽氣和陰精、延緩衰老的目的。
慢養生關鍵在“心慢”
現在呆在家中的中老年人很多, 有年紀大的, 有離退休的, 有下崗的, 有無業的,
所以, “在家族”同樣要安排好快慢節奏。 “在家族”與“上班族”的快慢節奏恰恰可以顛倒:白天, 該上班的都上班了, 該上課的也去上課了, 此時“在家族”可以鬆散一些, 放慢節奏, 慢慢地來。 晚上孩子們及上班的人都回來了, 節奏就應該快一點, 因為你白天已鬆弛夠了。 反正, 每家人、每個人都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 靈活安排。 原則是:有快有慢, 有緊有松, 有忙有閑。
要節奏慢得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