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是一種身心合一的傳統鍛煉方法, 古時候人們利用太極拳來防身, 現在人們學習太極拳更多是用來強身健體的, 雖然太極拳的動作緩慢, 但是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 對於上班族來說, 長期練習太極拳也是很有幫助的。

太極拳是一項複雜的運動項目, 練習太極拳時身體要完全的放鬆, 然後關節需要活動, 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意識來支配身體, 使動作一氣呵成。
太極拳動作緩慢、走圓劃弧、屈膝坐髖、重心低沉、連綿不斷, 又因太極拳動作溫和, 沒有精神及體力上的高度緊張, 特別適合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 是中老年人健身運動的最佳選擇, 太極拳運動也風行於國內外。 除此之外, 太極拳也並非老人家的專利, 上班一族有空可練太極拳, 既能起減壓之效, 又能舒展筋骨, 強身健體。

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的益處首先是它融合了力量、平衡、姿勢及凝神靜氣等四個基本要素。 現代醫學研究進一步證實, 太極拳運動對老年性骨關節炎、骨質疏鬆症、周圍動脈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冠心病、高血壓病都有一定療效, 可作為老年慢性疾病的運動療法項目之一。
太極拳是運用陰陽原理的極佳典範,

練習太極拳要求情神貫注、意守丹田、不存雜念, 即要用意和心靜。 這種意識和身體鍛煉相結合的方法, 都是在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提高的情況下完成的, 這樣就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 還益於大腦皮層興奮、抑制的調整。 太極拳運動對情緒亦有較好的調節作用, 可使老年人的自信心增強, 睡眠改善, 對情緒抑鬱者、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的心理調節作用顯著。 還有專家研究後認為, 堅持太極拳的鍛煉, 能夠使神經系統中樞主導部分作用加強, 通過其促進代謝和內分泌功能, 使老年人免疫力增強, 起到防病和抗病的積極效應。

長期練習太極拳之後人們會感覺到渾身輕鬆, 思維反應靈敏, 心態也隨著放輕鬆了很多。
練太極拳時呼吸較深, 動作緩慢而柔和, 既能增加腦動脈內的血流量和供氧量, 也能有效地改善腦神經細胞的營養, 還可使植物性神經系統活動紊亂得到調整和改善。
不過, 在具體鍛煉時, 練太極拳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動作姿勢要正確
太極拳動作姿勢的基本要求是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斂臀、沉肩墜肘、舒指坐腕、尾閻中正。如果動作姿勢不正確,勢必影響力量的協調發揮,使不該用力的肌群也在持續緊張,造成局部肌肉勞損和關節的負荷過重,如屈膝下蹲動作深度過大,就會造成膝部勞損。

技術動作要規範
規範的太極拳技術要求氣沉丹田、圓襠活髖、內鼓外安、運動如抽絲、邁步如貓行,各種基本技術動作要做到起點準確,運行路線清楚,止點到位,動作連貫,上下相隨,手眼配合,從而使身法自如。但很多練習者在練習中,上下、左右脫節,如轉體動作,上體轉而下肢不轉,使膝關節扭曲力過大,造成膝關節運動損傷;或者動作不連貫,造成不應有的停頓,使腿部肌肉持續緊張。
運動量不宜過大
多數中老年人練習太極拳的時間大都在40~60分鐘之間,還有25%的人超過60分鐘,其間休息時間過少。這樣的運動量對中老年人的身體來說是不合適的,可考慮壓縮練習時間或延長間隔時間。

專業人士指導
在相當一部分老年人在打太極拳時出現了腿部肌肉和關節損傷。因此,練太極拳時最好有專業人士指導,或按運動處方練習,腿部已有損傷的中老年人不宜練習太極拳。
太極拳動作姿勢的基本要求是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斂臀、沉肩墜肘、舒指坐腕、尾閻中正。如果動作姿勢不正確,勢必影響力量的協調發揮,使不該用力的肌群也在持續緊張,造成局部肌肉勞損和關節的負荷過重,如屈膝下蹲動作深度過大,就會造成膝部勞損。

技術動作要規範
規範的太極拳技術要求氣沉丹田、圓襠活髖、內鼓外安、運動如抽絲、邁步如貓行,各種基本技術動作要做到起點準確,運行路線清楚,止點到位,動作連貫,上下相隨,手眼配合,從而使身法自如。但很多練習者在練習中,上下、左右脫節,如轉體動作,上體轉而下肢不轉,使膝關節扭曲力過大,造成膝關節運動損傷;或者動作不連貫,造成不應有的停頓,使腿部肌肉持續緊張。
運動量不宜過大
多數中老年人練習太極拳的時間大都在40~60分鐘之間,還有25%的人超過60分鐘,其間休息時間過少。這樣的運動量對中老年人的身體來說是不合適的,可考慮壓縮練習時間或延長間隔時間。

專業人士指導
在相當一部分老年人在打太極拳時出現了腿部肌肉和關節損傷。因此,練太極拳時最好有專業人士指導,或按運動處方練習,腿部已有損傷的中老年人不宜練習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