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關節炎屬變態反應性疾病, 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 多以急性發熱及關節疼痛起病, 典型表現是輕度或中度發熱, 遊走性多關節炎, 受累關節多為膝, 踝、肩、肘, 腕等大關節, 常見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 病變局部呈現紅, 腫、灼熱、劇痛, 部分病人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 不典型的病人僅有關節疼痛而無其他炎症表現, 急性炎症一般於2-4周消退, 不留後遺症, 但常反復發作。 若風濕活動影響心臟, 則可發生心肌炎, 甚至遺留心臟瓣膜病變。
症狀體征
常見症狀
風寒濕痹關節疼痛 關節酸痛 膝關節疼痛 關節腫大 關節強直 發熱伴關節腫痛 關節液滲出 肢體或軀幹麻木
風濕性關節炎起病較急, 受累關節以大關節為主, 開始侵及下肢關節者占85%, 膝和踝關節最為常見, 其次為肩, 肘和腕, 手和足的小關節少見, 關節病變呈多發性和遊走性, 關節局部炎症明顯, 表現有紅, 腫, 熱, 痛, 壓痛及活動受限, 持續時間不長, 常在數日內自行消退, 關節炎症消退後不留殘疾, 復發者少見,在關節炎急性期患者可伴發熱, 咽痛, 心慌, 血沉增快及C-反應蛋白增高等表現, 病情好轉後可恢復至正常。
治療方法
風濕性關節炎西醫治療方法
患者在發病初期有發熱和明顯的關節腫痛, 應強調臥床休息, 加強營養, 補充足夠的液體和多種維生素,
藥物治療:阿司匹林對風濕性關節炎有迅速而神奇的療效, 劑量每次0.9一1.2克, 每日3次, 飯後服。 為了減少藥物對胃的刺激, 可將藥片咬碎後咽下。 療程4―6周。 服藥過程中要定期查凝血酶元時間及轉氨酶, 有出血傾向可加用維生素K。 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選用扶他林, 25―50毫克, 每日3次, 或萘普生, 0.375克, 每日2次, 或其它非激素類抗炎藥。
為了清除鏈球菌感染的影響, 發病初期主張並用青黴素80萬單位, 肌注, 每日2―3次, 療程10―14天。 對青黴素過敏者, 可改用紅黴素或乙醯螺旋黴素。
檢查方法
常見檢查項目
類風濕因數、四肢的骨和關節平片、風濕病化驗檢查項目、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體、紅細胞沉降率(ESR)
檢查方法
抗鏈O即抗鏈球菌溶血素O, 是人體被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血清中出現的一種抗體, 80%的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杭鏈O增高, 常在1:800以上, 病情恢復後, 這種抗體可逐漸下降。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除抗鏈O增高外, 實驗室檢查還可發現如下異常:
1、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升高, 多在l0×109/升(即10000/立方毫米)以上, 中性粒細胞比例也明顯上升, 高達80一90%, 有的出現核左移現象。
2、血沉和C-反應蛋白升高, 血沉和C—反應蛋白通常是各種炎症的指標, 在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急性期, 血沉可達90毫米/小時以上, C—反應蛋白也在30毫克/升(30微克/毫升)以上, 急性期過後(約1—2月)漸漸恢復正常。
3、關節液檢查, 常為滲出液, 輕者白細胞計數可接近正常, 重者可達80×l09/升(80000/立方毫米)以上, 多數為中性粒細胞,
4、類風濕因數和抗核抗體均為陰性。
病因分析
臟腑陰陽內傷(20%)
按中醫陰陽五行的觀點講, 五臟是心, 肝, 脾, 肺, 腎, 心主血脈: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腎主骨, 發生風濕病主要是肝脾腎發生內傷, 腎為先天之本, 藏精生髓, 在體為骨是作強之官;肝為筋之本, 藏血生筋, 統司筋骨關節;脾為後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來源, 主四肢肌肉, 人體的陰陽之氣必須保持平衡, 如果陰陽不平衡, 出現偏盛偏衰, 受到邪氣侵入, 所以發生風濕病的熱與寒的症狀表現。
外感六淫之邪(24%)
六淫之邪氣是指風, 寒, 署, 濕, 燥, 火六種正常之氣太過的六氣侵入人身體引起發病的氣就稱為邪氣, 風濕病是受到風, 寒, 濕邪氣侵入人身而發生的,
痰濁瘀血內生(18%)
痰濁與瘀血即是人體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產物, 也可以作為病因作用於人體, 風濕病大多有慢性進行過程, 疾病已久, 則病邪由表入裡, 由輕而重, 導致臟腑功能失調, 而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就產生痰濁與瘀血, 這些就是風濕病情纏綿而難治的根本原因。
營氣衛血失調(16%)
中醫講營氣衛血, 營氣脈中, 衛行脈外, 陰陽相貫, 氣調血暢, 營養四肢百骸臟腑經絡, 營衛和調, 衛氣在外保護人的體表, 防禦邪氣侵入身體, 營衛不和, 邪氣乘虛而入, 故營衛失調是風濕病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診斷鑒別
診斷
本病診斷主要依據發病前1-4周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史,急性遊走性大關節炎,常伴有風濕熱的其他表現如心肌炎,環形紅斑,皮下結節等,血清中抗鏈球菌溶血素“0”凝集效價明顯升高,咽拭培養陽性和血白細胞增多等。
風濕性關節炎檢查診斷
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主要依據發病前1-4周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史,急性遊走性大關節炎,常伴有風濕熱的其他表現如心肌炎,環形紅斑,皮下結節等,血清中抗鏈球菌溶血素“0”凝集效價明顯升高,咽拭培養陽性和血白細胞增多等,抗鏈(抗鏈球菌溶血素)是人體被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血清中出現的一種抗體,將近85%的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都有抗鏈增高的情況,通常在1:800以上,當然,風濕性關節炎恢復後這種抗體可逐漸下降,風濕性關節除了抗鏈增高外,實驗室檢查還可發現如下異常:
1、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升高,多在l0×109/升(即10000/立方毫米)以上,中性粒細胞比例也明顯上升,高達80一90%,有的出現核左移現象。
2、血沉和C-反應蛋白升高,血沉和C—反應蛋白通常是各種炎症的指標,在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急性期,血沉可達90毫米/小時以上;C—反應蛋白也在30毫克/升(30微克/毫升)以上,急性期過後(約1—2月)漸漸恢復正常。
3、關節液檢查,常為滲出液,輕者白細胞計數可接近正常,重者可達80×l09/升(80000/立方毫米)以上,多數為中性粒細胞,細菌培養陰性。
4、類風濕因數和抗核抗體均為陰性。
風濕性關節炎特點
1、疼痛持續時間短,一般為12—72小時,最長也不過3周,而且多以大關節為主,如膝,肘,肩等關節。
2、遊走性疼痛,即一個關節的疼痛好轉後或還未明顯好轉,另一關節又受到侵襲,發生疼痛。
3、關節疼痛時伴有發紅,腫脹,關節周圍有壓痛,拒按。
4、對稱性疼痛,病變可同時侵及雙側肢體的相同關節,例如雙膝,雙肘關節可同時發生疼痛。
5、疼痛的同時,皮膚可伴有環形紅斑或皮下結節。
6、疼痛可在多個關節同時發生。
7、疼痛消退後,不遺留關節強直或畸形,關節功能可恢復。
風濕性關節炎屬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多以急性發熱及關節疼痛起病,典型表現是輕度或中度發熱遊走性多關節炎,受累關節多為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常見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病變局部呈現紅,腫灼熱,劇痛,部分病人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不典型的病人僅有關節疼痛而無其他炎症表現,急性炎症一般於2-4周消退,不留後遺症但常反復發作,若風濕活動影響心臟,則可發生心肌炎甚至遺留心臟瓣膜病變。
鑒別診斷
2、膿毒血症引起的遷徙性關節炎,常有原法感染的徵候,血液及骨髓培養呈陽性,且關節內滲出液有化膿趨勢,並可找到病原菌。
3、結核性關節炎,多為單個關節受累,好發於經常活動手摩擦或負重的關節。
4、結核感染過敏性關節炎。
5、淋巴瘤和肉芽腫。
6、萊姆關節炎,此病是由蜱傳播的一種流行病。
併發病症
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在急性疼痛期間,由於長期臥床,或者服用激素時間過長等,可致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出現一些併發症,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肺炎:由於免疫能力下降,遭受細菌感染,患者常合併肺炎。
2、泌尿系統感染: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日常生活不注意,或者患感冒後,常容易發生泌尿系感染。
3、柯興氏綜合征:患者若用激素時間過長,常因體內腎上腺皮質功能受到抑制而併發柯興氏綜合征,常見症狀主要有滿月臉,水牛背,體重增加等。
4、口腔潰瘍: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服用免疫抑制劑之後常出現口腔潰瘍,此外還可出現噁心嘔吐,厭食,皮疹,味覺消失等不良反應。
5、傳染病:患者由於患此病的時間太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當社會上流行某些傳染病時,比正常人更易受到傳染。
預防護理
預防
關節疼痛是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主要症狀,也是令病人痛苦的症狀之一,出現了關節疼痛之後,患者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調護:
1、關節制動:急性期應將關節置於休息體位,減少運動。
2、局部按摩:關節疼痛有所減輕後,可自行關節周圍的按摩。
3、關節體操練習:針對各個不同的關節練習不同的關節體操,每次30分鐘,每天2—3次。
護理
1、關節藥熏:配製藥物進行關節熏洗,水溫應保持在50℃左右,每日1次,每次20分鐘。
2、關節溫水浴:可將患病關節或整個肢體置於溫水中浸泡20分鐘左右,每日1次。
3、關節保健灸:選取患部周圍常用的穴位2—3個,用艾條進行保健灸,一般每日1次,1次20分鐘。
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的痹證。關於痹證的辨證,首先要辨清風寒濕痹與熱痹的不同。熱痹以關節紅腫灼熱疼痛為特點,多見於急性風濕性關節炎。風寒濕痹雖有關節酸痛,但局部無紅腫灼熱。其中以關節疼痛遊走不定者為行痹;痛有定處,疼痛強烈者為痛痹;肢體酸痛重著,肌膚不仁者為著痹。病程日久者,還應辨認有無氣血損傷及臟腑虧虛的證候。此型多見於慢性風濕性關節炎。
痹證是因感受風、寒、濕、熱所致,故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舒經通絡為治療痹證的基本原則。現將行、痛、著、熱痹的主證、治則及方藥分述如下:
(1)行痹
主證:肢體關節酸痛,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有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
治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藥:疏風通絡湯。
防風12克,荊芥12克,羌活12克,獨活12克,麻黃10克,桂枝12克,當歸15克,秦艽12克,寄生20克,肉桂10克,葛根30克,雞血藤30克,茯苓12克,生薑6克,大棗10克,甘草6克,水煎服。頸腰丸、敗毒丸口服。
(2)著痹
主證:肢體關節重著,酸痛,或有腫脹,痛有定處,手足繁重,活動不便,肌膚麻痹不仁,苔白膩,脈濡緩。
治則: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方藥:除濕通絡湯。
薏苡仁30克,芡實20克,黃芪30克,防己12克,萆薢12克,澤瀉12克,絞股藍20克,藤梨根30克,蒼術12克,羌活12克,獨活12克,防風12克,川烏6克,麻黃12克,桂枝12克,當歸15克,川芎12克,甘草6克,水煎服。寄生丸、清濁丸口服。
(3)痛痹
主證: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治則: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藥:溫經散寒湯。
烏頭6克,肉桂6克,薑黃12克,乾薑12克,川椒12克,吳茱萸10克,麻黃12克,芍藥30克,甘草6克,黃芪60克,細辛6克,桂枝12克,丹參30克,雞血藤30克,絞股藍20克,水煎服。附子丸、附桂丸口服。
(4)熱痹
主證: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或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症狀,苔黃燥,脈滑數。
治則: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藥:清熱通絡湯。
雙花30克,連翹30克,菊花12克,桑葉12克,生石膏30克,絡石藤15克,青風藤12克,知母12克,桂枝10克,甘草6克,忍冬藤30克,黃柏12克,海桐皮12克,薑黃12克,威靈仙15克,防己12克,桑枝12克,水煎服。通脈丸、盤龍丸口服。(曹元成)
診斷
本病診斷主要依據發病前1-4周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史,急性遊走性大關節炎,常伴有風濕熱的其他表現如心肌炎,環形紅斑,皮下結節等,血清中抗鏈球菌溶血素“0”凝集效價明顯升高,咽拭培養陽性和血白細胞增多等。
風濕性關節炎檢查診斷
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主要依據發病前1-4周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史,急性遊走性大關節炎,常伴有風濕熱的其他表現如心肌炎,環形紅斑,皮下結節等,血清中抗鏈球菌溶血素“0”凝集效價明顯升高,咽拭培養陽性和血白細胞增多等,抗鏈(抗鏈球菌溶血素)是人體被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血清中出現的一種抗體,將近85%的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都有抗鏈增高的情況,通常在1:800以上,當然,風濕性關節炎恢復後這種抗體可逐漸下降,風濕性關節除了抗鏈增高外,實驗室檢查還可發現如下異常:
1、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升高,多在l0×109/升(即10000/立方毫米)以上,中性粒細胞比例也明顯上升,高達80一90%,有的出現核左移現象。
2、血沉和C-反應蛋白升高,血沉和C—反應蛋白通常是各種炎症的指標,在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急性期,血沉可達90毫米/小時以上;C—反應蛋白也在30毫克/升(30微克/毫升)以上,急性期過後(約1—2月)漸漸恢復正常。
3、關節液檢查,常為滲出液,輕者白細胞計數可接近正常,重者可達80×l09/升(80000/立方毫米)以上,多數為中性粒細胞,細菌培養陰性。
4、類風濕因數和抗核抗體均為陰性。
風濕性關節炎特點
1、疼痛持續時間短,一般為12—72小時,最長也不過3周,而且多以大關節為主,如膝,肘,肩等關節。
2、遊走性疼痛,即一個關節的疼痛好轉後或還未明顯好轉,另一關節又受到侵襲,發生疼痛。
3、關節疼痛時伴有發紅,腫脹,關節周圍有壓痛,拒按。
4、對稱性疼痛,病變可同時侵及雙側肢體的相同關節,例如雙膝,雙肘關節可同時發生疼痛。
5、疼痛的同時,皮膚可伴有環形紅斑或皮下結節。
6、疼痛可在多個關節同時發生。
7、疼痛消退後,不遺留關節強直或畸形,關節功能可恢復。
風濕性關節炎屬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多以急性發熱及關節疼痛起病,典型表現是輕度或中度發熱遊走性多關節炎,受累關節多為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常見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病變局部呈現紅,腫灼熱,劇痛,部分病人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不典型的病人僅有關節疼痛而無其他炎症表現,急性炎症一般於2-4周消退,不留後遺症但常反復發作,若風濕活動影響心臟,則可發生心肌炎甚至遺留心臟瓣膜病變。
鑒別診斷
1、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多發性對稱性指掌等小關節炎和脊柱炎。
2、膿毒血症引起的遷徙性關節炎,常有原法感染的徵候,血液及骨髓培養呈陽性,且關節內滲出液有化膿趨勢,並可找到病原菌。
3、結核性關節炎,多為單個關節受累,好發於經常活動手摩擦或負重的關節。
4、結核感染過敏性關節炎。
5、淋巴瘤和肉芽腫。
6、萊姆關節炎,此病是由蜱傳播的一種流行病。
併發病症
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在急性疼痛期間,由於長期臥床,或者服用激素時間過長等,可致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出現一些併發症,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肺炎:由於免疫能力下降,遭受細菌感染,患者常合併肺炎。
2、泌尿系統感染: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日常生活不注意,或者患感冒後,常容易發生泌尿系感染。
3、柯興氏綜合征:患者若用激素時間過長,常因體內腎上腺皮質功能受到抑制而併發柯興氏綜合征,常見症狀主要有滿月臉,水牛背,體重增加等。
4、口腔潰瘍: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服用免疫抑制劑之後常出現口腔潰瘍,此外還可出現噁心嘔吐,厭食,皮疹,味覺消失等不良反應。
5、傳染病:患者由於患此病的時間太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當社會上流行某些傳染病時,比正常人更易受到傳染。
預防護理
預防
關節疼痛是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主要症狀,也是令病人痛苦的症狀之一,出現了關節疼痛之後,患者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調護:
1、關節制動:急性期應將關節置於休息體位,減少運動。
2、局部按摩:關節疼痛有所減輕後,可自行關節周圍的按摩。
3、關節體操練習:針對各個不同的關節練習不同的關節體操,每次30分鐘,每天2—3次。
護理
1、關節藥熏:配製藥物進行關節熏洗,水溫應保持在50℃左右,每日1次,每次20分鐘。
2、關節溫水浴:可將患病關節或整個肢體置於溫水中浸泡20分鐘左右,每日1次。
3、關節保健灸:選取患部周圍常用的穴位2—3個,用艾條進行保健灸,一般每日1次,1次20分鐘。
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的痹證。關於痹證的辨證,首先要辨清風寒濕痹與熱痹的不同。熱痹以關節紅腫灼熱疼痛為特點,多見於急性風濕性關節炎。風寒濕痹雖有關節酸痛,但局部無紅腫灼熱。其中以關節疼痛遊走不定者為行痹;痛有定處,疼痛強烈者為痛痹;肢體酸痛重著,肌膚不仁者為著痹。病程日久者,還應辨認有無氣血損傷及臟腑虧虛的證候。此型多見於慢性風濕性關節炎。
痹證是因感受風、寒、濕、熱所致,故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舒經通絡為治療痹證的基本原則。現將行、痛、著、熱痹的主證、治則及方藥分述如下:
(1)行痹
主證:肢體關節酸痛,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有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
治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藥:疏風通絡湯。
防風12克,荊芥12克,羌活12克,獨活12克,麻黃10克,桂枝12克,當歸15克,秦艽12克,寄生20克,肉桂10克,葛根30克,雞血藤30克,茯苓12克,生薑6克,大棗10克,甘草6克,水煎服。頸腰丸、敗毒丸口服。
(2)著痹
主證:肢體關節重著,酸痛,或有腫脹,痛有定處,手足繁重,活動不便,肌膚麻痹不仁,苔白膩,脈濡緩。
治則: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方藥:除濕通絡湯。
薏苡仁30克,芡實20克,黃芪30克,防己12克,萆薢12克,澤瀉12克,絞股藍20克,藤梨根30克,蒼術12克,羌活12克,獨活12克,防風12克,川烏6克,麻黃12克,桂枝12克,當歸15克,川芎12克,甘草6克,水煎服。寄生丸、清濁丸口服。
(3)痛痹
主證: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治則: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藥:溫經散寒湯。
烏頭6克,肉桂6克,薑黃12克,乾薑12克,川椒12克,吳茱萸10克,麻黃12克,芍藥30克,甘草6克,黃芪60克,細辛6克,桂枝12克,丹參30克,雞血藤30克,絞股藍20克,水煎服。附子丸、附桂丸口服。
(4)熱痹
主證: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或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症狀,苔黃燥,脈滑數。
治則: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藥:清熱通絡湯。
雙花30克,連翹30克,菊花12克,桑葉12克,生石膏30克,絡石藤15克,青風藤12克,知母12克,桂枝10克,甘草6克,忍冬藤30克,黃柏12克,海桐皮12克,薑黃12克,威靈仙15克,防己12克,桑枝12克,水煎服。通脈丸、盤龍丸口服。(曹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