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婦科中如何運用補法

補法是一種增強體質、改善機體虛弱狀態的治療方法。 中醫所謂的補法, 是指通過補益或滋養人體的氣血陰陽, 或通過加強機體臟腑功能, 治療人體氣血陰陽不足或臟腑功能虛弱而導致的虛證。 採用一些補法治療婦科疾病, 往往效果比較明顯, 療效也較為鞏固。

婦女有其獨特的生理特點:婦女為血肉之軀, 賴血濡養而成, 而心、肝、脾皆為氣血生化之源, 而婦女經、帶、胎、產皆耗竭有形之陰血, 故臨床治療婦科的方法雖多, 皆以補益精血為先, 但對婦科疾病也不能一概補之, 應根據不同的症候辨證治療,

具體如下:

健脾養胃 補中益氣

脾胃為後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 而人之五臟六腑, 四肢百骸都依賴於精血的濡養。 脾虛則心無血以為主, 腎無血以為滋, 肝無血以為藏, 而婦女因經、帶、胎、產皆以血為用, 屢屢耗竭陰血, 致機體失血太多, 處於血虛狀態, 故婦人多為血病。 李杲曰:“脾胃不足皆為病。 ”故健脾養胃, 以五臟化精血, 體壯身健, 從而得以繁衍後代, 亦是婦科的重要治則。

四君子湯是健脾益氣的良方, 此方能補氣不留濕, 以調脾胃為主, 性質極其溫和, 通過溫補脾氣以補血。 補中益氣屬甘溫之劑, 兼溫、運、升、燥之效, 在臨床上治療婦人血崩, 有提升、收斂、止血作用;治療婦人產後血虛發熱症, 惡露淋漓不盡症, 皆有甘溫除熱, 固攝止血作用,

也是補脾益氣的常用方劑。

養肝柔肝 增補經源

肝藏血, 性喜柔不喜剛, 若陰血充足則肝體得養, 情志愉悅則氣血舒暢, 疏泄之功甚強, 故肝病多表現為肝血虧虛與疏泄太過兩個方面, 治肝之法包括補、泄兩法。 若肝氣鬱結宜疏導, 若肝血不足應補血, 而婦人之身常氣有餘而血不足, 肝木為藏血之髒, 依賴於脾土之濡養, 腎水之灌溉, 若陰血不足, 則肝木無以為滋而枯, 婦人經、孕後陰血下注尤甚, 常致肝陰虧虛, 陰不制陽, 則肝陽偏亢, 諸症頓生。 加之女性多陰氣偏盛, 常鬱鬱寡歡, 鬱悶難解, 常致肝失調達, 無以疏泄, 沖任失調, 則生經、帶、胎、產之症, 故女性當以養肝血為主, 輔以疏肝氣。 養肝柔肝法非直接應用疏泄藥物,

而是通過滋、養、柔諸法調理肝木, 使其舒暢而達治病之目的。 如逍遙散, 全方由養肝及健脾之藥組成, 有疏肝達鬱之效, 但縱觀全方, 無非以柴胡、白芍、當歸、薄荷疏肝解鬱, 以柔濟剛, 無一味直接行氣之藥, 因行氣藥性多辛燥, 以免助陽而傷陰。

補腎滋腎 陰陽雙補

腎藏精, 是人體生長發育、生殖之先天之本, 女子發育後, 腎氣旺則天癸至, 繼而才有孕育生命的可能, 如腎氣不足, 沖任虛損, 則會發生經、帶、胎、產諸多病症。 腎中精氣最怕耗泄, 因婦女常因經、帶、產等耗傷陰血, 損傷腎氣, 故多用補腎法, 可補腎固沖, 可滋腎養陰, 臨床上多用於治療月經後期、白帶量多、胎動不安等症。 常用方劑如六味地黃丸、固陰煎、壽胎丸、金貴腎氣丸等, 臨床用藥須注意陰陽雙補,

滋養不忘陽, 補陽不忘陰, 並辨清虛實, 分清主次方可。

綜上所述, 補法在婦科中應用廣泛, 效果顯著。 應用補法首先要分陰陽、論氣血, 結合病程及體質, 弄清虛證的實質和臟腑定位。 對於慢性虛證患者宜緩補, 急性虛脫之證, 宜立即大劑進補, 不可延誤時機;陰津虧損, 忌用溫補, 以免助火傷陰;陽虛有寒則忌清補, 以免助陰損陽, 在外邪未盡的情況下, 不要過早使用補法, 以防“閉門留寇”。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