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XX, 女, 5歲, 1964年1月22日初診。
患兒經常咳嗽有痰, 入夜尤甚, 身熱37.4℃左右, 持續不退, 無汗, 食欲不振, 腹時痛, 面部有散在紅點, 精神欠佳, 大小便正常, 脈沉數, 舌質淡、苔黃膩而厚。 由腸胃失調, 食積化熱, 治宜調和腸胃兼消食積。
處方:
蘇葉一錢 香附一錢 橘紅一錢 檳榔一錢五分 厚朴一錢五分 枳殼一錢 桔梗一錢 前胡一錢 萊菔子一錢五分 焦山楂一錢五分 木香三錢 生薑三片
1月23日複診:服前方二劑, 熱退, 咳嗽減, 但因昨食橘子廣柑較多而發生腹痛, 嘔吐, 脈沉滯苔白, 由冷食阻滯, 治宜溫胃消滯。
處方:
藿香一錢 白蔻仁一錢 公丁香七枚 法半夏一錢五分 枳殼一錢 香附一錢 橘紅一錢 檳榔一錢五分 厚朴一錢五分 木香三分 焦山楂一錢五分 炒萊菔子一錢 生薑三片
1月24日三診:服藥後吐出物為藥水, 從昨夜起復發熱, 今晨體溫38.2℃, 咽喉微紅, 食納差, 大便二日未解, 小便短黃, 舌質淡苔轉白膩, 脈沉澀, 因腸胃阻滯, 積食未消, 以致便滯嘔逆, 治宜和胃降逆消積。
處方:
柴胡一錢 白芍一錢 炒枳實一錢 炙甘草五分 檳榔一錢五分 木香五分 酒軍七分 厚朴一錢 法半夏一錢五分 炒萊菔子一錢五分 蘇梗一錢
1月27日四診:服藥後熱降, 大便解, 但仍咳嗽, 脈沉數, 舌苔減, 仍屬積滯未消, 肺胃未和, 宜調和腸胃為治。
處方:
蘇葉一錢 香附一錢 陳皮一錢 炙甘草五分 柴胡一錢 檳榔一錢五分 焦山楂一錢五分 炒枳實一錢 炒萊菔子一錢五分 神曲一錢五分 前胡一錢 生薑二片
1月30日五診:前方連服二劑, 納食正常, 睡安, 仍咳嗽有痰, 其他正常, 脈滑, 苔薄白, 繼續調和肺胃。
處方:
蘇葉一錢 杏仁一錢五分 桔梗八分 橘紅一錢 前胡一錢 法半夏二錢 茯苓二錢 厚朴一錢 炙甘草五分 枇杷葉二錢 生薑三片 此方服二劑而愈。
按:本例病因在於飲食不節, 食積化熱, 腸胃阻滯, 濁氣上逆, 以致引起發熱, 咳嗽, 有似外感, 但其脈不浮, 腹時痛, 不欲食, 苔黃膩, 其為內傷飲食可知。 本例蒲老謂病機在裡不在表, 在胃不在肺, 其治則不同外感 , 而重在和胃消滯, 故調理腸胃而諸症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