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治“肝”當先“實脾”

國醫大師路志正最近接診一位肝硬化患者, 男性, 48歲, 西醫診斷為丙型肝炎後肝損傷15年。 一年前體檢時發現脾大、門靜脈高壓, 診斷為肝炎後肝硬化, 20天前出現食道出血。 初診時見其面色萎黃、晦暗無澤, 胸腹部有蜘蛛痣, 腹部膨隆, 自述疲乏無力, 時有脅肋脹痛, 睡眠一般, 舌質紫暗, 苔中、根膩, 脈弦細滑無力。 最近超聲提示肝硬化腹水, 化驗血色素偏低, 白細胞低, 血白蛋白低, 血糖偏高。 路老看過病人後, 在病歷上寫道:治宜健脾柔肝, 軟堅散結, 活血利水。

處方:五爪龍30克, 西洋參10克, 橘葉15克, 丹參18克, 八月劄12克, 炒白芍12克,

炙鱉甲18克, 虎杖15克, 醋莪術12克, 玉竹12克, 生穀麥芽各40克, 建曲15克, 水紅花子10克, 醋元胡12克, 煆牡蠣30克, 大黃炭1.5克。

茶飲:竹節參10克, 青蒿12克, 炒穀麥芽各30克, 雞內金12克, 綠萼梅10克, 玉米須20克, 玫瑰花10克, 生甘草3克, 金錢草15克。

二診時見患者精神明顯好轉, 體重增加5斤, 超聲提示腹水已不明顯, 餐後血糖正常, 納寐可, 二便調, 舌暗紅, 苔薄白, 脈細滑。 路老看過病人後, 在原方基礎上加了一味伏龍肝60克, 用其先煎水, 再煎藥, 另加水蛭膠囊口服。

三診時, 患者服藥近兩個月, 精神、面色進一步好轉, 未再有出血現象, 複查各項化驗檢查指標均改善。 遂再以原方進行調理。 並囑其節飲食, 忌恚怒。

肝硬化, 中醫歸屬于“癥積”範疇。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說:“見肝之病,

當先實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 即勿補之, 中工不曉相傳, 唯治肝也。 ”從這一角度說, 脾胃健, 正氣充, 則人體不能受邪, 臟腑疾病不能相傳, 脾胃衰, 則正氣敗, 邪氣將會進一步深入。 尤其肝和脾之間, 關係密切, 木土相克, 互相影響, 肝病最易影響到脾胃, 脾胃一傷, 正氣不支, 肝病就會進一步惡化。 該病人久患肝病, 脾胃受傷, 正氣已虛, 同時併發腹水、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 已屬肝硬化晚期, 為本虛標實之證, 證候複雜, 治療頗為棘手。 路老抓住了病機的關鍵——脾胃, 通過健脾胃, 調動人體積極因素, 再配合柔肝、活血、利水, 散結、軟堅諸法。 所以在方中用了五爪龍、西洋參、竹節參、炒穀麥芽、建曲、雞內金、甘草這些健脾益氣之品, 以鞏固後天,
為方中之主藥, 實為治本之舉;又以橘葉、八月劄、白芍、玫瑰花柔肝疏肝, 以丹參、鱉甲、莪術、虎杖、元胡活血散結, 青蒿、金錢草清肝經之熱, 水紅花子、玉米須利水, 綠萼梅、甘草生津為佐, 以防傷陰, 全方體現了實脾固本為先, 兼以柔肝、活血散結、利水的標本兼治思想。

經過一個多月的調理後, 患者正氣逐漸恢復, 病情得到了緩解。 路老又囑其注意節制飲食, 忌恚怒, 繼續配合藥物治療, 正所謂“慢病緩圖”之意, 正如程鐘齡在《醫學心悟》中曾說:“若積聚日久, 邪盛正虛, 法從中治, 須以補瀉相兼為用, 若塊消及半, 便從末治, 即住攻擊之藥, 但和中養胃, 導達經脈, 俾榮衛流通, 而塊自消矣, 更有虛人患積者, 必先補其虛, 理其脾, 增其飲食, 然後用藥攻其積。

”路老之方, 正好體現了這一思想。

在二診時, 路老在方中使用了伏龍肝, 伏龍肝又稱灶心土, 現在應用較少, 該藥味辛性溫, 張仲景《金匱要略》“黃土湯”中用其作為君藥, 可溫中止血, 治療脾陽虛衰, 血失統攝之吐、衄、便血。 路老用其煎水後再煎藥, 亦有黃土湯之意, 因本例患者患病日久, 脾陽已衰, 血失統攝, 而出現吐血和便血, 用其溫中健脾以統血, 亦為實脾之法。 用後病人未再出血, 看來古人之方, 確實不可輕廢。 跟師路老治療這例病人, 確實給筆者開闊了眼界, 如此疑難複雜病情, 經路老細心調理, 如抽絲剝繭, 迎刃而解。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