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栽培種植中藥材

中藥材屬於特種經濟作物, 無論是種植技術, 還是經營管理都有它的特殊性, 如果採取的措施不當, 違背了其生活習性, 必然會造成損失。 因此, 種植中藥材時應注意種植環境是否適宜、種植技術是否掌握、市場風險能否承受等關鍵環節, 切不可盲目。

種植環境是否適宜

雖然中藥材種類很多, 但真正值得種植的中藥材並不多。 一些種植效益較高的中藥材, 如人參、天麻、黨參、黃連等, 一般對環境要求極為嚴格, 只在氣候冷涼、植被良好、光照適宜、降雨充沛、土壤濕潤、有機質含量高的特殊區域才能生長,

其他地區種植難度很大, 甚至根本不能種植。 有的中藥材雖然適應範圍較廣, 在高山、平原都能夠生長, 但種植後如果作為商品出售的藥用部分(一般是根莖)產量很低, 或產量高但品質太差, 有效成分含量達不到中藥材基本要求, 不能作為中藥材出售, 也就不宜種植。 因此, 廣大農戶要發展中藥材種植, 首先必須看當地的種植環境是否適宜, 最好選擇當地其他農戶已種植多年的中藥材, 或者選當地有野生資源分佈的中藥材種植, 千萬不可只看中藥材價格, 只看理論效益, 就盲目從外地引種。

種植技術是否掌握

種植中藥材與種植糧食作物相比, 技術上存在較大差異。 一是種植中藥材, 不僅注重產量, 更注重品質。 因此,

中藥材必須種在適宜其生長的生態環境中, 要選擇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土壤, 儘量施用農家肥, 少施化肥、農藥。 二是大多數中藥材以根、莖為收穫物件, 因此耕地一般都要求土層深厚、疏鬆, 便於種植、開挖。 三是很多中藥材, 如黨參、當歸等, 在生長過程中會分泌一些特殊物質遺留在土壤中, 不利於下茬生長。 因此多數中藥材都不宜連作, 在種植過程中必須注意輪作換茬。 四是不少中藥材在種植技術上還有特殊要求, 如有的需要遮陽, 有的需要掐蕾, 有的需要打頂, 有的需要修剪, 有的需要趁鮮去皮, 有的需要揉搓整形。 如果對這些基本技術都沒有掌握, 很可能導致種植失敗。

市場風險能否承受

種植中藥材與種植糧食作物相比,

市場風險更大。 一是中藥材大多數採用根莖繁殖, 單位面積用種量大, 而且生長週期長, 一般需要生長兩年甚至更長時間, 費工多, 投入相對較大, 特別是在發展初期, 需要的投入更大。 二是中藥材少了是“寶”, 市場價格可能很高, 但多了就是“草”, 市場價格可能出現暴跌, 價格起伏、波動很大。 種植中藥材在可能獲得高效益的同時, 也伴隨著高投入、高風險。 而種植糧食作物則投入相對較低, 而且很快就能見到收益, 市場價格也較為穩定。

因此, 農戶在發展中藥材種植時, 必須對市場風險有足夠的認識與承受能力。 在發展過程中, 除要堅持因地制宜外, 還要注意循序漸進, 先少量引種, 成功後再逐步擴大種植面積, 以自己繁殖種苗為主,

持之以恆發展, 從而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範圍內。

銷路是否通暢

種植中藥材與種植糧食作物相比, 更要注意產品的銷路問題。 糧食可以自食或加工轉化, 而且產品容易銷售, 但中藥材卻不是在任何地方都有收購、銷售管道。 因此, 種植中藥材, 還必須考慮好銷路問題, 最好種植當地或附近有人收購的中藥材。 如果種植的中藥材當地無人收購, 需要運到很遠的地方才能銷售, 則風險很大。

至於一些公司宣稱只要農戶願意發展中藥材, 他們就簽合同“包供種、包技術、包回收”, 看似解決了中藥材種植中的一切問題, 其實大部分是騙子設下的誘人 “陷阱”, 千萬不可輕信。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