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主要累及四肢的中小動脈為主的慢性炎性疾病, 多發於青壯年, 男性多見, 屬中醫“脫疽”範疇。 其病理變化為血管壁的週期性、階段性、非化膿性炎性改變及血管腔內血栓形成, 血管閉塞, 引起肢體缺血。 臨床典型表現為間歇性跛行, 嚴重者可併發潰瘍、壞疽。
寒濕阻絡
臨床表現:此型較為多見。 輕者患肢怕冷, 肢端蒼白或潮紅, 麻木疼痛, 遇寒痛劇, 跛行明顯, 步履不利, 舌質淡, 舌苔薄白, 脈沉細或遲緩;重者面色黑暗, 面容不華, 精神疲倦, 畏寒怕冷, 肌肉萎縮, 皮膚冰冷肌膚枯槁, 肢體壞死,
方藥:陽和湯或麻黃附子細辛湯合通脈活血湯。
藥物組成:麻黃9克, 制附片15克, 桂枝10克, 肉桂10克, 當歸20克, 丹參30克, 雞血藤30克, 炮山甲12克, 黃精20克, 玉竹20克, 陳皮30克, 薏苡仁30克, 甘草10克。
血脈瘀阻
臨床表現:患肢見固定性疼痛, 肢端紫紅、暗紅或青紫色, 或有瘀點瘀斑。 舌質紅或紅絳有瘀點, 苔薄白, 脈沉數或沉細澀。
方藥:通脈活血湯。
藥物組成:當歸20克, 丹參30克, 雞血藤30克, 炮山甲12克, 黃精20克, 玉竹20克, 陳皮30克, 薏苡仁30克, 甘草10克。
加減運用:氣虛加黃芪、黨參、茯苓。 脾虛加黨參、茯苓、白術、山藥。 血瘀重者加水蛭、桃仁、穿山甲、地龍。 疼痛重者加乳香、沒藥、血竭、三七。
熱毒熾盛
臨床表現:輕者患肢皮膚潮紅, 腫脹, 發熱, 疼痛, 患肢有小範圍的潰瘍或壞疽, 舌質紅絳, 苔黃燥或黃厚, 脈洪數或數大。 重者患肢嚴重腫脹, , 全身高熱, 神昏譫語, 皮膚發紅發熱, 或者皮膚發黑發暗, 局部紅腫熱痛, 膿液多, 有惡臭味。 舌質紅絳, 苔黃膩或黃燥或黑燥, 脈洪數或弦數。
治則:清熱涼血解毒或清熱利濕解毒。
方藥:四妙活血湯。
藥物組成:當歸20克, 丹參30克, 雞血藤30克, 金銀花30克, 玄參60克, 甘草10克。
加減運用:熱毒熾盛者加地丁、連翹、黃連;口幹欲飲者加天花粉、白茅根、知母、粳米。 水腫嚴重, 小便短赤者加茯苓、澤瀉、淡竹葉。 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火麻仁、芒硝。
氣血兩虛
臨床表現:面容憔悴, 精神疲憊, 消瘦無力, 納穀減少, 患肢皮膚乾燥、脫屑、爪甲無華, 肌肉萎縮, 四肢浮腫, 新肉不生, 肉芽灰暗或暗紅, 膿液稀薄, 舌苔薄白, 舌質淡, 脈沉而無力。
治則:益氣養血, 活血化瘀。
方藥:人參養榮湯或十全大補湯。
藥物組成:黃芪30克, 黨參20克, 白術15克, 熟地20克, 當歸20克, 芍藥30克, 丹參30克, 雞血藤30克, 薏苡仁30克, 甘草10克。
加減運用:陰血虛者加黃精、玉竹;氣虛甚者可加大補氣藥物藥量;血瘀明顯者可加用炮山甲、水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