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創傷性腦損傷:補氣化瘀開竅

創傷性腦損傷(TBI)是世界性的多發疾病, 也是死亡率和致殘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目前TBI的發生率有明顯上升趨勢。 手術治療TBI雖然有效, 但中醫藥參與後能夠明顯提高臨床療效, 降低致殘率及致死率。 陳寶貴醫師臨證四十餘年, 用補氣化瘀開竅法在TBI治療中取得良好臨床療效。

創傷性腦損傷的病因病機

顱腦創傷常見的症狀有頭痛、噁心、嘔吐、運動功能障礙、意識障礙、顱內出血、瞳孔改變等。 結合古代文獻和大量臨床案例, 陳寶貴醫師指出:“百病之始, 皆本於神”。 腦為元神之府, 神之所主, 主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

顱腦創傷, 元神受損致氣泄、氣虛、氣脫而出現昏迷、煩躁等症狀。 氣虛、氣脫而臟腑功能失調, 故心氣不足, 心神失養, 神明不安。 正氣不足, 運化無力則津液停滯、痰濁凝聚, 致清竅蒙蔽而神識不清;創傷後腦髓受損, 神氣渙散, 元神失養, 神機失用, 遂出現頭痛、頭暈、哭笑無常、語言錯亂、智力下降、憂鬱焦慮、記憶力減退或喪失、注意力不集中、消極悲觀諸症。 顱腦創傷後, 元神受損, 氣血耗傷而出現運動功能障礙。 而且TBI屬突發而至, 驚則氣下, 恐則氣亂, 而致氣機逆亂, 進而出現氣行失常, 血不循經, 導致瘀血形成。 又氣機逆亂則升降失司, 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頭痛、頭暈、噁心嘔吐。 形傷腫而發生腦府腫脹;氣傷形則瘀血阻滯而頭痛。
中度以上顱腦創傷多伴有顱內出血, 離經之血即為瘀血, 氣虛則血瘀更甚, 氣虛和瘀血膠著為患, 導致瘀血阻塞腦絡, 瘀血不去, 新血不生而更加重氣血虧虛。 綜上所述, TBI急性期出現氣機逆亂而氣泄、氣脫, 進而變證叢生。 故氣虛血瘀、腦竅閉阻為TBI的主要病機。

創傷性腦損傷的用藥特點

依據TBI急性期氣虛血瘀、腦竅閉阻的主要病機, 陳寶貴醫師擬定TBI急性期的治療大法為補氣化瘀開竅法。

氣為血之帥, 氣虛則血無所附而妄行, 導致出血, 出血傷陰絡, 則為血積、血塊、肌肉青黯。 此臟腑虧損, 經髓失職, 大補元氣, 方有生者。 陳寶貴醫師常用人參、鹿角、丹參、靈芝、川芎、菖蒲、五味子等藥組方加減。 人參善補元氣, 《本經》載人參“主補五臟,

安精神, 定魂魄, 止驚悸, 除邪氣, 明目, 開心益智”。 《藥性論》載:“主五臟氣不足, 五勞七傷, 虛損痿弱, 補五臟六腑, 保中守神”。 《薛氏醫案》曰:“重傷昏憒者, 急灌以獨參湯。 雖內有瘀血切不可下, 恐因瀉而亡陰也。 若元氣虛甚者, 尤不可下”。 除用人參大補元氣外, 陳寶貴醫師常用鹿角配人參以增加益氣扶正之功。 蓋鹿角, 味咸, 性溫, 歸肝、腎經, 補腎陽, 益精血, 強筋骨。 《新修本草》稱鹿角補五臟不足之氣。 《千金·食治》載“(鹿角)屑, 服方寸匕, 日三, 益氣力, 強骨髓, 補絕傷”。 《本草綱目》稱“鹿角, 生用則散熱行血, 消腫辟邪, 熟用則益腎補虛, 強精活血, 令人少睡, 益乏力, 通神明”。 臨證又常配用靈芝。 蓋靈芝, 味甘, 性平, 歸心、肺、脾經。 功能益氣血, 安心神, 健脾胃。 《本經》載“赤芝主胸中結,
益心氣, 補中, 增智慧, 不忘。 紫芝主耳聾, 利關節, 保神, 益精氣, 堅筋骨, 好顏色”。

中度以上TBI多伴有顱內出血。 離經之血即為瘀血, 氣虛則血瘀更甚, 兩者相互為患, 最後致瘀阻腦絡。 丹參, 味苦, 性涼。 歸心、心包、肝經。 功能活血祛瘀, 調經止痛, 養血安神, 涼血消癰。 且丹參的苦涼能牽制人參、鹿角、菖蒲的溫燥。 《日華子本草》載丹參“養神定志, 通利關脈, 生肌長肉, 破宿血, 生心血”。 《滇南本草》載:“補心生血, 養心定志, 安神寧心, 健忘怔忡, 驚悸不寐”。 川芎, 味辛, 性溫。 歸肝、膽、心包經。 功能活血化瘀, 行氣開鬱, 祛風止痛。 該藥為血中之氣藥, 上行巔頂, 下行血海, 引諸藥上通下達, 歸臟腑, 入經絡。 《藥性論》載川芎“治腰腳軟弱, 半身不遂”。 《珍珠囊》載:“散諸經之風,

治頭痛, 頸痛, 上行頭角, 助清陽之氣, 止痛;下行血海, 養新生之血, 調經”。 《本草綱目》稱川芎“血中氣藥也, 肝苦急, 以辛補之, 故血虛者宜之, 辛以散之, 故氣鬱者宜之”。

清竅被蒙, 神機失用, 急需開竅醒神。 石菖蒲開竅豁痰, 化濕和中, 消腫止痛, 治神昏、健忘、耳聾。 《本經》載:“開心孔, 補五臟, 通九竅, 明耳目, 出音聲。 久服輕身, 不忘, 不迷惑, 延年”。 《別錄》載:“聰耳目, 益心智, 高志不老”。 《遵生八箋·靈秘丹藥》:“能開智慧, 添神明”。 陳寶貴醫師指出, TBI時應用石菖蒲用量須大, 每劑用量應達到30克, 如此方能取得良好臨床療效。 臨證時常用菖蒲配五味子, 開竅與安神並用。 且五味子的酸性能抑制菖蒲、川芎辛散太過之虞。 五味子, 味酸, 性溫, 歸肺、心、腎經。 功能收斂固澀, 益氣生津, 寧心安神。《本經》載:“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藥性論》載:“補諸虛勞,令人體悅澤”。李東垣曰“補元氣不足,收耗散之氣,斂瞳子散大”。

寧心安神。《本經》載:“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藥性論》載:“補諸虛勞,令人體悅澤”。李東垣曰“補元氣不足,收耗散之氣,斂瞳子散大”。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