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發熱辨治方法

發熱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病症, 許多疾病均可引起發熱, 其病因病機複雜, 常寒熱虛實相互夾雜, 症狀表現各異, 因此治療必須針對不同病機辨證施治, 對症用藥, 方可獲效。 下面就向大家介紹幾種辨證治療發熱的方法。

清熱化痰 潤肺止咳法

外感發熱, 汗出不解, 病邪傳裡, 初始在肺, 為持續發熱, 若進一步影響到胃, 形成肝胃蘊熱, 則午後熱甚, 伴咳嗽、吐白黏痰或黃痰, 口乾舌燥, 舌苔薄黃而膩, 脈滑數。

治以清熱化痰, 潤肺止咳。 自擬清熱化痰潤肺湯(桑葉、杏仁、黃芩、百部、知母、川貝母、桔梗、全瓜蔞、金銀花、連翹、生石膏、甘草)。

此方對咳嗽、低熱, 亦可應用。

寒溫並用 和解少陽法

發熱中常出現忽寒忽熱, 上午或下午, 或一日內數次發作, 稱“寒熱往來”。 系由表傳裡, 介於半表半裡的少陽經, 故《傷寒論》稱為少陽病。 少陽證系正氣不足, 腠理不密, 邪氣乘虛侵襲直入少陽, 與正氣相搏, 正邪交爭, 正不勝邪既無力祛邪外出, 邪不勝正又不能入裡而留於半表半裡。 此證系有陽鬱化熱表現, 也有津液受阻的濕濁停滯, 故治療需邪正兼顧, 寒溫並用。

其代表方劑小柴胡湯(柴胡、黃芩、黨參、半夏、炙甘草、生薑、大棗)加減治之。 其功效為和解少陽樞機。 對於長期低熱者, 余常合併秦艽鱉甲散加減應用, 頗獲良效。 久病氣虛者加太子參、黃精、生白術;陰虛者加玉竹、麥冬、生地、龜板膠等。

若發有定時, 或間日發作, 或不明原因發作的症狀, 常以小柴胡湯合達原飲加減治療, 常獲殊效。 亦可用柴胡達原飲(《通俗傷寒論》方:柴胡、黃芩、厚樸、檳榔、桔梗、青皮、草果、荷葉、枳殼、炙甘草)。 其治間日瘧效果尤好。 若太陽、少陽合病者, 發熱微惡寒, 四肢酸痛, 噁心嘔吐, 脘腹不適, 可選用柴胡桂枝湯亦可收效。

清熱解毒 涼血養陰法

一切大熱火盛之證, 症見突然高熱, 神昏狂躁, 渴飲, 幹嘔, 劇烈頭痛, 抽搐驚厥, 舌絳唇焦, 脈細數。 需清熱解毒, 涼血養陰法。

代表方劑: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 方用:石膏30克, 生地10克, 玄參9克, 黃芩9克, 黃連6克, 水牛角粉3克, 梔子9克, 桔梗9克, 知母9克, 赤芍9克, 連翹15克, 竹葉9克, 丹皮9克, 甘草3克。

如熱盛發斑而色澤紫暗者,

加大青葉、紫草;驚厥抽搐加僵蠶、蟬蛻、石菖蒲;熱郁發黃(黃疸)加龍膽草、茵陳、黃柏。 近代用於各種傳染病, 如流腦、乙腦、敗血症等, 可加減應用。

清熱解毒 疏散風邪法

風熱疫毒上攻之大頭瘟證(多為頭面部丹毒), 症見惡寒發熱、頭面紅腫疼痛, 目不能開, 咽喉不利, 舌燥口渴, 舌紅苔薄黃而膩, 脈浮數。 治宜清熱解毒、疏散風邪法。

代表方劑:普濟消毒飲。 (《東垣試效方》), 方用:黃芩、黃連各15克, 陳皮、甘草、玄參各9克, 連翹、板藍根、馬勃、牛蒡子、薄荷各9克, 僵蠶、升麻各3克, 柴胡、桔梗各6克。 如有氣虛加黨參;便秘加大黃;腮腺炎合併睾丸炎加川楝子、龍膽草、夏枯草。 近代多用於頭面丹毒、腮腺炎、扁桃體炎、急性中耳炎、牙齦腫痛等。

涼肝息風 清熱解痙法

症見高熱不退, 神昏目眩, 煩躁不安, 手足抽搐, 或出現痙厥, 舌質幹絳, 脈弦數。 多為肝經熱盛, 熱極動風所致。 治以涼肝息風、清熱解痙法。

代表方劑:羚角鉤藤湯。 (《通俗傷寒論》), 方用:羚羊角粉3克(沖服), 桑葉6克, 川貝母12克, 生地、竹茹各15克, 鉤藤、菊花、白芍、茯神各9克, 甘草3克。

本方常用於急性傳染病中高熱痙厥、高血壓、頭痛、子癇等具有熱極生風的證候。

若熱邪內擾, 神志昏迷者, 可配紫雪丹、安宮牛黃丸;高熱不退, 耗傷津液甚者, 加玄參、生地、麥冬、石斛、阿膠;高血壓頭昏目眩者, 加懷牛膝、白蒺藜、夏枯草等。

清營解毒 透熱養陰法

外感熱病, 熱入營血。 症見高熱煩躁、時有譫語、不眠、斑疹隱隱、舌質紅絳而幹, 脈細數等。 治以清營解毒、透熱養陰法。

代表方劑:清營湯(《溫病條辨》), 方用:水牛角粉5克, 生地、金銀花各15克, 玄參、連翹、丹參、麥冬各9克, 竹葉、黃連各6克。

若氣分熱重, 而營分熱輕時, 重用金銀花、連翹、竹葉心, 減少水牛角粉、玄參、生地用量;高熱煩渴、抽搐, 舌紅絳而幹, 本方送服紫雪丹。

近代常用於治療流感、腦膜炎、乙腦、敗血症等。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