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濕止痛膏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外用藥, 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疼痛、關節酸痛、肩背腰痛、跌打損傷、四肢麻木等症。 由於其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散寒、祛濕通絡之功效, 所以人們在臨床實踐中又逐漸發現了傷濕止痛膏的許多新用途。
頭痛:將傷濕止痛膏剪成2釐米大小的正方形, 貼於兩側太陽穴、二眉之間的印堂穴或者疼痛處, 5~10分鐘, 疼痛可緩解。
感冒:取傷濕止痛膏一張, 貼於大椎穴(第七頸椎棘突下), 24小時換一次, 直至病癒。
胃痛:可取風油精數滴, 滴於肚臍處, 外用傷濕止痛膏固定, 並用熱水袋熱熨肚臍處,
牙痛:將傷濕止痛膏貼在與齒齦腫脹處相近的臉頰部或患側頰車穴(咀嚼時咬肌隆起最高點處), 大約15~20分鐘後局部痛脹感會明顯減輕。
氣喘:將傷濕止痛膏貼於背部脊椎兩側的“肺俞”穴上, 也有很好的效果。
心絞痛:將傷濕止痛膏貼在左胸心前區, 心絞痛可有所緩解。 當然, 這只是權宜之計, 症狀緩解後還應積極治療, 有所針對地服藥。
消化不良:可取傷濕止痛膏一小塊, 貼於肚臍上, 半天換一次;也可將傷濕止痛膏貼在小腿的足三裡穴上,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受涼後腹瀉:先將胡椒粉填於肚臍窩, 再取傷濕止痛膏一塊貼於肚臍上,
痛經:取傷濕止痛膏貼於小腹疼處和尾部骶處各一張, 或貼於臍下四橫指的中極穴, 常能使疼痛明顯減輕。
暈車暈船:在臨近上車前半小時, 用傷濕止痛膏貼於臍上和內關穴上(手腕橫紋正中後兩橫指處), 可起到防治頭暈嘔吐的作用。
皮膚皸裂:先用熱水浸泡局部10分鐘左右, 再將硬皮刮去(勿刮出血), 然後根據裂口大小, 將傷濕止痛膏剪成小塊貼於裂口處, 每天換1次, 堅持使用2~3天。
雞眼:先用熱水浸泡患足, 剪去雞眼破皮之後, 貼上傷濕止痛膏。 兩天換一次, 數天后疼痛即可消失, 局部軟化, 雞眼逐漸變薄縮小。
皮膚疣:取傷濕止痛膏貼於扁平疣、尋常疣或者傳染性軟疣患處, 36小時更換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