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醫教學應直面臨床

中醫藥有療效, 這是毋庸置疑的客觀現實。 但半個多世紀以來, 中醫臨床陣地在“萎縮”, 生存和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也是不容回避的現實。 要實現復興中醫夢想, 中醫學源自臨床、服務於臨床, 只有順應臨床的中醫教育, 才能培養出適合臨床的中醫師;只有直面臨床的中醫師, 才能“佔領”臨床陣地;有了臨床陣地, 才能談及復興中醫。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復興中醫靠教育, 而中醫教育應回歸臨床這個“源頭活水”。

現代的中醫教育以院校為主, 傳統的中醫教育是師承形式,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勿需詬病和爭論二者的孰是孰非, 因為二者的教學目的應該是一致的。 培育中醫理論思維, 教導臨床適易技術, 培養臨床適宜技能, 一切為了臨床工作, 應是教學的首要目標。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通曉諸子百家固然重要, 若以此“中醫學家”的教學標準教導初學者, 即使成為“家”, 如果不能直面臨床, 再多這樣的“家”也不能避免中醫臨床的“萎縮”。 況且, 古往今來的事實證明, 各行各業的“家”都離不開實踐的不斷錘煉。 只有在臨床“吃得開”的中醫師, 才能堅守住中醫的“陣地”, 才有中醫的話語權, 才能弘揚“傳統文化”和“中醫特色”。

所以說, 中醫教學的首要目的應該是服務臨床。 這就要求中醫藥院校的教師隊伍在有一定理論水準的同時,

還必須有一定的臨床經驗。 在教材內容編寫上, 更應不斷揚棄, 切實貼近和順應臨床, 突出臨床實用性, 剔除過度藻飾及隨意比附的言辭, 力求使學生學得懂、用得上。 現代醫學的檢驗結果, 也可用中醫理論進行消化、吸收、整理、總結, 賦予其中醫學含義, 充實中醫四診理論。 同時, 增加學生見習、實習的課時, 讓學生對中醫藥治病有一個感性認識, 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用中醫藥治病的信心。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