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苓桂術甘湯治“背寒冷如手大”

痰飲病屬中醫學範疇, 《金匱要略》中就早有記載, 並提出“病痰飲者, 當以溫藥和之”的治療大法。 苓桂術甘湯系仲景《金匱要略》中治療飲證所立的處方, 只要把握病機, 辨證恰當, 療效顯著。

患者范某, 男, 52歲, 農民。 背部惡寒月餘, 口幹, 但飲水少, 喜熱飲, 晨起口微苦, 痰多易咯, 飲食尚可, 小便可, 大便溏, 舌淡白、胖大, 有齒痕, 苔白, 脈弦滑, 以手觸其肩胛下角偏上處, 約手掌大的範圍有冰涼感。 否認近期感冒病史, 無發熱。 聽診顯示雙肺呼吸音清, 未聞及幹濕性羅音。 因患者口幹少飲, 喜熱飲, 痰多易咯, 便溏, 舌胖大有齒痕,

脈弦滑, 脈症合參, 辨證屬脾陽不足, 水氣上犯之痰飲。 治以健脾益氣, 溫陽利水, 方用苓桂術甘東加味。 處方:茯苓20克, 白術15克, 桂枝15克, 甘草10克, 葛根10克, 生薑5片。 10劑, 水煎服, 日1劑。 囑其注意禦寒保暖,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服藥後, 患者背部惡寒明顯減輕, 其他不適症狀亦有好轉。 藥已見效, 故採取守方之法, 連續服用1月後, 患者電話告知“背部已經不感到涼了, 但是感覺嗓子還有痰, 其他沒有不舒服的”。 筆者囑其在上方基礎上加用桔梗10克, 半夏10克, 繼續服1月後, 症狀完全消失。

按:本例患者屬《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中“夫心下有留飲, 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是脾陽不足, 水飲泛溢, 停留心下所致。 清代李珥臣于《金匱要略廣注》中亦有論及“背為陽,

陽中之陽, 心也。 故心下留飲, 則陰寒氣徹於背, 而陽氣衰息, 背寒冷如手大也”, 此“心下”指胃與胸膈之處。 背部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之處, 心之俞穴在背部, 飲留心下, 寒飲注其俞, 陽氣不能展布, 影響督脈溫煦功能, 故背部寒冷如手大。 病機為飲阻心下陽氣, 背俞穴失于溫煦。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第16條“心下有痰飲, 胸脅支滿, 目眩, 苓桂術甘湯主之”。 以溫運脾陽, 補氣行水為主, 從而達祛痰飲、通經絡而諸症得消的目的。 處方以苓桂術甘東加味, 體現了《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第15條“病痰飲者, 當以溫藥和之”的治法, 其中茯苓淡滲利水, 化飲降濁, 為治飲病之要藥;桂枝辛溫通陽,

振奮陽氣以消飲邪, 兩藥合用可溫陽化飲;白術健脾燥濕;甘草和中益氣;葛根升陽, 舒筋脈;生薑溫陽化痰。 複診則參入桔梗、半夏加強化痰的力量, 且桔梗載藥上行, 直達病所。 諸藥為伍, 共奏溫陽健脾, 行氣利水之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