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惟慧者之心悟之

什麼是表證?關於表證的表現, 歷代中醫書中講了很多, 最經典的當推《傷寒論》中的第1條:“太陽之為病, 脈浮, 頭項強痛而惡寒。 ”表證的典型脈象是脈浮, 特徵性的症狀是惡寒(頭項強痛是太陽病的特徵性症狀), 也就是說, 見到脈浮和惡寒即可初步判斷為表證。 但是, 表證並不全部表現為脈浮和惡寒, 見不到脈浮、惡寒並不意味著一定不是表證。 正像俗語所說的“有一分惡寒, 便有一分表證”, 這句話通常是符合臨床的, 但倒過來說“有一分表證, 便有一分惡寒”就不正確了。

清代醫家程國彭在《醫學心悟》中說:“一病之表裡,

全在發熱與潮熱, 惡寒與惡熱, 頭痛與腹痛, 鼻塞與口燥, 舌苔之有無, 脈之浮沉以別之。 若發熱惡寒, 頭痛鼻塞, 舌上無苔, 脈息浮, 此表也。 假如潮熱惡寒, 腹痛口燥, 舌苔黃黑, 脈息沉, 此裡也。 ”但如此論述也僅為“常”, 臨證每每遇到的是“變”。 如表證也可潮熱, 裡證也可發熱;表證也可腹痛, 裡證也可頭痛;表證也可口燥, 裡證也可鼻塞等等。 用中醫陰陽思維來看待, 表證所能出現的表現, 裡證也可以出現;反之, 裡證可以出現的症狀, 表證也可以出現。

難怪明代醫家張景岳在《景嶽全書》中談了三陽表證之後說:“嗚呼!意有在而言難盡也。 惟慧者之心悟之。 ”

金元醫家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說:“凡在表者皆可汗”。 進一步指出:“風寒暑濕之氣,

入於皮膚之間而未深, 欲速去之, 莫如發汗。 聖人之刺熱五十九刺, 為無藥而設也。 皆所以開玄府而逐邪氣, 與汗同。 然不若以藥發之, 使一毛一竅, 無不啟發之為速也。 ”但文中並沒有明白寫出邪“在表者”的表現, 只是例舉了數則臨床案例, 有病破傷風牙關緊急、角弓反張者, 有病小兒驚風搐溺、涎潮熱鬱者, 有病狂證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者, 有病酒客頭痛、發熱惡寒者, 有病風寒濕痹腰腳沉重者, 等等, 表現不一而足, 但治療都是通過汗出而愈。 從“審證求因”的角度來講, 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可汗之證即為表證。 但是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在治療前, 如何能判斷這個病證是可以汗出而解的呢?

張子和還寫道:“設若飧泄不止, 日夜無度,

完穀下出, 發汗可也。 ”此飧泄為“可汗之證”, 為“邪在表者”。 用中醫的陰陽思維思考, 一切研究物件皆可分陰陽, 陰陽中又複有陰陽, 陰陽可以“數之可十, 推之可百, 數之可千, 推之可萬”。 那麼, 表裡何嘗不是如此?人身有人身之表裡, 臟腑有臟腑之表裡, 官竅有官竅之表裡。 皮膚為表, 但表絕非只是皮膚。 正如金元醫家劉河間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所說:“然皮膚之汗孔者, 謂洩氣液之孔竅也……一名玄府者, 謂玄微府者, 無物不有。 人之藏府皮毛, 肌肉筋膜, 骨髓爪牙, 至於世之萬物, 盡皆有之, 乃其出入升降之道路門戶也。 ”這樣說來, 表證之內涵確實難以言盡。

我們熟悉的桂枝湯方, 通常認為治表可調營衛, 治裡可調脾胃。 實際上, 我們可以把桂枝湯解讀為調和營衛之方。

體表有體表之營衛不和, 臟腑有臟腑之營衛不和, 調脾胃實則調脾胃之營衛不和, 只不過營衛不和出現在體表和出現在臟腑的表現不同而已。

那麼, 該如何準確地描述桂枝湯證呢?值得我們中醫證候研究者深思。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