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標本兼顧辨治頸椎病

頸椎病是頸椎間盤變性, 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綜合征, 以頸肩疼痛, 四肢麻木, 肌肉無力, 眩暈, 步履蹣跚, 甚者四肢癱瘓為特徵。 頸椎病相當於中醫的“痹證”和“眩暈”範疇。

“痹證”的病因, 概括為外傷、勞損及外感風寒濕邪, 這三大致病因素均可以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 氣血運行不暢, 不通則痛。 筋肌失養, 而不能約束骨骼和穩定關節, 由於頸部肌肉痙攣, 慢性勞損, 使在頸椎附著的部分肌肉呈持續緊張狀態, 久之, 這些疲勞的肌肉發生酸痛, 加上不合理的活動, 及受累肌肉發生保護反應, 出現強直收縮;後關節紊亂,

由於頸椎內在動力(肌力)的平衡破壞, 作為肌肉活動杠杆的關節突關節的解剖關係將發生相應的位移, 以重建新的平衡, 結果使部分關節壓力增高, 部分關節面分離, 久之受壓部分關節面產生應力集中, 關節軟骨營養發生障礙, 產生退行性改變, 由於椎間關節的相應位置改變, 使部分韌帶鬆弛, 扭曲, 關節囊的滑膜嵌頓, 受拉一側韌帶在持續張力作用下, 發生剝離或部分撕裂, 進一步損害關節的穩定性, 產生一系列臨床症狀和特徵。

“眩暈”多為因虛致病, 《靈樞·海論》認為“髓海不足, 則腦轉耳鳴, 脛痠眩冒”;《素問·至真要大論》認為“諸風掉眩, 皆屬於肝”;《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雲:“木鬱之發……甚則耳鳴旋轉”。 由於椎體及椎間盤退變,

黃韌帶鬆弛、失穩, 引起一系列頸部神經根症狀和脊髓動脈血運不暢的缺血症狀, 如眩暈、肢麻、走路不穩等。

故頸椎病的發生, 氣血虧虛, 肝腎不足是其本, 風寒濕邪乘虛而入為其標。 根據其氣血阻閉不通, 不通則痛的病機, “宣通”是各型頸椎病共同調法。 故發作期以祛邪為主, 在靜止期, 則治以調營衛、養氣血、補肝腎, 佐以祛邪。 筆者自擬益氣補腎通絡止痛方(由黃芪、黨參、甘草、葛根、升麻、蔓荊子、川芎、白芍、熟地、杜仲、骨碎補、羌活、防風、伸筋草、細辛、地鱉蟲、烏梢蛇、露蜂房等組成), 使氣血流通, 營衛複常, 則頸椎病自可逐漸向愈。

方中黃芪、黨參、甘草, 甘溫健脾益氣, 氣足則血旺, 葛根解肌、疏筋、解痙治腰背強痛, 改善頭痛頭暈。 合升麻、蔓荊子輕揚升散,

生髮陽氣。 川芎血中之氣藥, 上行頭目, 下行血海, 白芍斂陰合營, 兩藥合用截血上行腦髓。 熟地、杜仲、骨碎補補益肝腎。 風寒濕邪流連於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陽腎經, 則頸肩、上肢疼痛, 病深日久營衛之行澀, 皮膚不營, 則麻木不仁。 方中羌活, 味辛、溫, 入膀胱經, 腎經。 《醫學啟源》:“羌活, 治肢節疼痛, 手足太陽本經風藥也。 ”加川芎治足太陽、少陰頭痛, 透關利節又治風濕, 《主治秘訣》雲其為“手足太陽引經”藥。 防風味辛、微溫, 入膀胱經。 祛風、勝濕止痛、解痙。 李杲雲:“凡脊痛頸強, 不可回顧, 腰似折, 頸似拔者, 乃手足太陽證, 正當用防風。 ”伸筋草味苦、辛、溫, 入腎經。 祛風散寒, 通經活絡, 除濕消腫。 細辛味辛、溫, 入腎經, 功擅發散風寒, 祛風止痛。
肩背及上肢疼痛、眩暈、耳鳴、頭痛、頭蒙症狀, 初期多為氣滯血瘀, 而後形成痰濁、瘀血。 葉天士對於痹久不愈者, 有“久病入絡”之說, 倡用活血化瘀及蟲類藥物搜剔宣通絡脈, 方中用地鱉蟲、烏梢蛇、露蜂房即是此意。

頸椎病經久不愈, 正虛邪實, 用祛風散寒, 燥濕通絡之法常難獲效。 此類患者多為瘀血入絡而血虛腎虧者, 治以標本兼顧。 方中佐加當歸、仙靈脾、雞血藤、鹿銜草、尋骨風補腎養血祛風濕, 更集中蟲藥, 活血化瘀, 搜邪通絡, 療效顯著。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