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是頸椎間盤變性, 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綜合征, 以頸肩疼痛, 四肢麻木, 肌肉無力, 眩暈, 步履蹣跚, 甚者四肢癱瘓為特徵。 頸椎病相當於中醫的“痹證”和“眩暈”範疇。
“痹證”的病因, 概括為外傷、勞損及外感風寒濕邪, 這三大致病因素均可以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 氣血運行不暢, 不通則痛。 筋肌失養, 而不能約束骨骼和穩定關節, 由於頸部肌肉痙攣, 慢性勞損, 使在頸椎附著的部分肌肉呈持續緊張狀態, 久之, 這些疲勞的肌肉發生酸痛, 加上不合理的活動, 及受累肌肉發生保護反應, 出現強直收縮;後關節紊亂,
“眩暈”多為因虛致病, 《靈樞·海論》認為“髓海不足, 則腦轉耳鳴, 脛痠眩冒”;《素問·至真要大論》認為“諸風掉眩, 皆屬於肝”;《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雲:“木鬱之發……甚則耳鳴旋轉”。 由於椎體及椎間盤退變,
故頸椎病的發生, 氣血虧虛, 肝腎不足是其本, 風寒濕邪乘虛而入為其標。 根據其氣血阻閉不通, 不通則痛的病機, “宣通”是各型頸椎病共同調法。 故發作期以祛邪為主, 在靜止期, 則治以調營衛、養氣血、補肝腎, 佐以祛邪。 筆者自擬益氣補腎通絡止痛方(由黃芪、黨參、甘草、葛根、升麻、蔓荊子、川芎、白芍、熟地、杜仲、骨碎補、羌活、防風、伸筋草、細辛、地鱉蟲、烏梢蛇、露蜂房等組成), 使氣血流通, 營衛複常, 則頸椎病自可逐漸向愈。
方中黃芪、黨參、甘草, 甘溫健脾益氣, 氣足則血旺, 葛根解肌、疏筋、解痙治腰背強痛, 改善頭痛頭暈。 合升麻、蔓荊子輕揚升散,
頸椎病經久不愈, 正虛邪實, 用祛風散寒, 燥濕通絡之法常難獲效。 此類患者多為瘀血入絡而血虛腎虧者, 治以標本兼顧。 方中佐加當歸、仙靈脾、雞血藤、鹿銜草、尋骨風補腎養血祛風濕, 更集中蟲藥, 活血化瘀, 搜邪通絡, 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