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地整地
育苓地:宜選陽山, 或半陽山的荒地或熟地。 以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壤土或砂質壤土為好。 除淨雜草, 就地燒灰作肥。 翻地深約25釐米, 耙細整平, 作1.3-1.5或1.7-1.8米寬的高畦。
壩區種植地:宜選地勢向陽、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肥力較高、中性或微酸性土壤。 主產區川芎多栽培于水稻田或砂壤土中。 不宜選用冷沙土或過於粘重的黃泥、白鱔泥、下濕田等。
川芎的前茬多為水稻, 少數是早玉米。 整地方法:一是不耕地, 收完水稻割去穀樁, 開溝作畦, 稱為“栽板秧”。 二是犁田, 耙後再開溝作畦, 一般畦寬1.6米, 溝寬30釐米, 溝深約25釐米。
二、種植方法
1、繁殖種栽 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中旬, 將壩區未成熟、健壯的川芎(俗稱“撫芎或奶芎”)挖起, 除去莖葉, 鬚根及泥土, 運到山上穴栽。 撫芎最好是正山系培育的, 忌用土苓子和細山系培育的。 行株距24-27釐米, 穴深6-7釐米, 每穴1個, 小撫芎可種2個, 芽口向上, 以利萌芽生長。 每畝用撫芎150-250公斤。 用腐熟堆肥或灰肥400-500公斤, 油枯粉75公斤混合穴, 施最後覆土平穴。
苓種的收穫與貯藏:小暑後, 當莖節盤顯著突出, 略帶紫褐色, 莖杆呈紫紅色時選陰天或晴天早晨及時收穫。 一般連株拔起, 剔除病株或莖杆腐爛的植株, 去掉葉子, 割下根莖, 捆成小捆。 置陰涼的山洞或室內, 溫度不超過30℃, 地上鋪一層茅草, 把苓杆交錯堆放上面,
苓種的切割、分級與處理:苓種按節割成3-4釐米長的段, 每段中間有突出的節盤1個, 即"苓子"。 每根莖杆可割6-9個苓子。 每100公斤撫芎產苓種200-250公斤。
苓子按莖杆大小和部位分級:最大的叫“大當當”, 較大的叫“大山系”較細的叫“細山系”, 大小適中的叫“正山系”, 靠近地面的叫“土苓子”。 各種苓子要分別栽種, 以保證出苗和生長整齊。 實踐證明, 正山系最好, 土苓子次之。 細山系和大山系再次之, 大當當和纖子最次。
苓子分級後, 需進行挑選。 選擇健壯飽滿、無病蟲害、大小一致、芽咀全的苓子作種。
預防莖節蛾的危害, 栽前要進行消毒。 產區多用煙草水浸泡。 每40公斤開水放入2.5-3公斤土煙杆(煙骨頭),
2、種植 一般于立秋前後為宜, 最遲不過處暑。 選晴天, 邊整地邊栽種。 栽種時, 按行距30-36釐米在畦上橫向劃溝, 深2-3釐米。 然後, 順著溝的方向, 用手將苓子斜放溝內, 輕按土中, 節盤上的芽咀向上或向側。 入土不宜過深或過淺, 每溝等距放苓子8個, 行與行之間的兩端各栽苓子2個, 稱"封口苓子"。 每隔10行的行間再栽1行密苓子, 約10個左右, 稱“扁擔苓子”。 “封口苓子”和“扁擔苓子”可作補苗或起挖撫芎用。 每畝用苓子40公斤左右。
無早稻而用中稻田栽種川芎, 可在正常栽種川芎時期, 把苓子密植於苗床上, 讓其生根發芽, 待中稻收穫之後, 再按要求移植於大田。 此種方法不爭地, 成活率高, 產量高。
三、田間管理
1、苓地管理 驚蟄前後出苗。 苗高10-12釐米時, 進行除草、疏苗、鬆土、施肥。 疏苗時, 選由粗細均勻、長勢良好的莖杆8-12根, 餘者全部拔掉。 穀雨後中耕除草、追肥。 中耕要淺。 每畝每次用豬糞水2000-3000公斤, 菜餅100公斤左右混合施。 同時做好病蟲害防治, 防旱, 防洪, 防倒伏, 防獸、畜踐踏等工作。
2、壩區川芎地管理 ⑴補苗:在第1、2次中耕除草時選陰天,
病蟲害防治:
1、病害 根腐病:俗名"水冬瓜"。病原為真菌中的一種半知菌。多發生於生長期和收穫期,危害很大。發病後根莖內部組織變成黃褐色,嚴重時腐爛成水漩狀,並散出特異臭味;植株調萎、枯死,產區稱"穿黃裙"。病株一般不成片。防治方法:挖取撫芎時,剔除"水冬瓜",選留健康植株;選高燥地勢栽種;生長期注意排水;發病後立即拔除病株;及時採收加工;發病期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灌注。
白粉病:病原為真菌中的一種子囊菌,發生在7-10月。發病葉背及葉柄佈滿白粉,使葉變黃枯死。防治方法:輪作、休閒、注意澆水施肥;發病時用波美0.3度石硫合劑或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防治。
葉枯病:又名斑枯病,病原為真菌中的一種半知菌,發生在5-7月。發病後,葉上產生褐色的不規則的斑點,致使葉片焦枯。防治方法:用1∶1∶100的波爾多液或65%代森銨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
菌核病:病原為真菌中的一種子囊菌,多發生於5月。由種子帶菌和土壤過於潮濕所致。發病後,植株下部葉片枯黃,根莖腐爛,莖杆基部出現黑褐色病斑,稍凹陷,逐步腐爛,直至全株枯死倒伏。防治方法:做好苓子培、選工作;實行輪作;提前收穫;注意排水;發病初期用50%氯硝銨可濕性粉劑0.5公斤加石灰7.5-10公斤拌勻撒於病株莖基及周圍地面。
2、蟲害 川芎莖節蛾:每年發生4代,幼蟲從心葉或葉鞘處侵入莖杆,咬食節盤,危害很大,尤其育苓種期間更加嚴重。壩區危害造成缺苗。防治方法:山區育苓期間,隨時掌握蟲情,及時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噴藥時,著重噴射葉心和葉鞘,以消滅第1代和2齡前幼蟲;壩區栽種前,除嚴格選擇苓子外,應採取煙骨頭、麻柳葉、敵百蟲、樂果乳油等水溶液浸種消毒。
種蠅:屬雙翅目花蠅科。幼蟲危害根莖,致使全株枯死。防治方法:施用充分腐熟的肥料;發生時用90%敵百蟲800倍液澆灌根部每10天1次。
地老虎:又名地蠶、烏地蠶等,為鱗翅目夜蛾科小地老虎和黃地老虎。以幼蟲危害,咬斷根莖。防治方法:施用充分腐熟的肥料;燈光誘殺成蟲;用75%辛硫磷乳油按種子量0.1%拌種;發生期用90%敵百蟲1000倍液等澆灌;人工捕捉或毒餌誘殺。
視苗勢增施1次春肥,每畝用清淡豬糞水1000-1500公斤,加水2倍,淋穴,以促進生長,提高產量。病蟲害防治:
1、病害 根腐病:俗名"水冬瓜"。病原為真菌中的一種半知菌。多發生於生長期和收穫期,危害很大。發病後根莖內部組織變成黃褐色,嚴重時腐爛成水漩狀,並散出特異臭味;植株調萎、枯死,產區稱"穿黃裙"。病株一般不成片。防治方法:挖取撫芎時,剔除"水冬瓜",選留健康植株;選高燥地勢栽種;生長期注意排水;發病後立即拔除病株;及時採收加工;發病期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灌注。
白粉病:病原為真菌中的一種子囊菌,發生在7-10月。發病葉背及葉柄佈滿白粉,使葉變黃枯死。防治方法:輪作、休閒、注意澆水施肥;發病時用波美0.3度石硫合劑或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防治。
葉枯病:又名斑枯病,病原為真菌中的一種半知菌,發生在5-7月。發病後,葉上產生褐色的不規則的斑點,致使葉片焦枯。防治方法:用1∶1∶100的波爾多液或65%代森銨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
菌核病:病原為真菌中的一種子囊菌,多發生於5月。由種子帶菌和土壤過於潮濕所致。發病後,植株下部葉片枯黃,根莖腐爛,莖杆基部出現黑褐色病斑,稍凹陷,逐步腐爛,直至全株枯死倒伏。防治方法:做好苓子培、選工作;實行輪作;提前收穫;注意排水;發病初期用50%氯硝銨可濕性粉劑0.5公斤加石灰7.5-10公斤拌勻撒於病株莖基及周圍地面。
2、蟲害 川芎莖節蛾:每年發生4代,幼蟲從心葉或葉鞘處侵入莖杆,咬食節盤,危害很大,尤其育苓種期間更加嚴重。壩區危害造成缺苗。防治方法:山區育苓期間,隨時掌握蟲情,及時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噴藥時,著重噴射葉心和葉鞘,以消滅第1代和2齡前幼蟲;壩區栽種前,除嚴格選擇苓子外,應採取煙骨頭、麻柳葉、敵百蟲、樂果乳油等水溶液浸種消毒。
種蠅:屬雙翅目花蠅科。幼蟲危害根莖,致使全株枯死。防治方法:施用充分腐熟的肥料;發生時用90%敵百蟲800倍液澆灌根部每10天1次。
地老虎:又名地蠶、烏地蠶等,為鱗翅目夜蛾科小地老虎和黃地老虎。以幼蟲危害,咬斷根莖。防治方法:施用充分腐熟的肥料;燈光誘殺成蟲;用75%辛硫磷乳油按種子量0.1%拌種;發生期用90%敵百蟲1000倍液等澆灌;人工捕捉或毒餌誘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