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談中醫之龍火及其降伏

腎火為龍火, 因腎為水髒, 龍為水中之物, 所謂龍潛淵中。 龍火本宜潛, 但也易妄動, 此理火神派開山祖師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引後天八卦乾坎做了很深的解釋。

補火能引火歸源之理近於引力問題。 人體上外部陽氣對下內部陽氣有一個引力態勢, 如陽虛, 則這種引力優勢更為明顯, 虛陽受上外部陽氣之引而上浮外越, 成“水寒而龍起”。 補腎火就類似增加下內部的陽氣質量, 以增強其與上外部陽氣抗衡或牽引的力量。

龍火的含義

要論龍火, 得先從相火說起。 相火是相對君火而言的。 習慣認為肝、膽、腎、三焦均內寄相火,

但其源均在命門。 相火可為少火、亦可為壯火, 即可正、可邪。 若為邪火, 多有“妄動”兩字作尾碼。

狹義的相火是指肝腎火, 統稱為“龍雷之火”或“雷龍之火”。 若再細分, 則肝火為雷火, 因肝於後天八卦配震卦, 震為雷;腎火為龍火, 因腎為水髒, 龍為水中之物, 所謂龍潛淵中。 至於是否屬病態, 關鍵還得看此火有否妄動而離位。 震為雷, 亦為動;龍性暴烈, 易動難馴, 因此, 相火妄動常指這兩者。

我們常說的“相火以位”或“陽欲守位”, 多指龍火(命火)宜潛, 但龍騰九天常伴雷動九霄, 兩者往往同時發難, 因此一般不會刻意截然分開而論。

對於龍火, 火神派的開山祖師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有深刻認識, 主要引坎卦為解:“坎為水, 屬陰,

血也, 而真陽寓焉。 中一爻, 即天也。 天一生水, 在人身為腎, 一點真陽, 含于二陰之中, 居於至陰之地, 乃人立命之根, 真種子也。 諸書稱為真陽。 真陽二字, 各處講解字眼不同, 恐初學看書, 一時領悟不到, 以致認症不清, 今將各處字眼搜出, 以便參究。 真陽二字, 一名相火, 一名命門火, 一名龍雷火, 一名無根火, 一名陰火, 一名虛火。 ”

至於龍火為何宜潛?鄭氏雲:“一陽本先天乾金所化, 故有龍之名。 一陽落于二陰之中, 化而為水, 立水之極(是陽為陰根也), 水性下流, 此後天坎卦定位, 不易之理也。 須知此際之龍, 乃初生之龍(龍指坎中一陽也), 不能飛騰而興雲布雨, 惟潛於淵中, 以水為家, 以水為性, 遂安其在下之位, 而俯首於下也。 ”(注:乾為天, 又可喻龍,

其卦三個陽爻, 為純陽之卦, 坎為水, 其卦二陰爻中夾一陽爻, 故謂:“一陽本先天乾金所化, 故有龍之名。 一陽落于二陰之中, 化而為水”)

對龍火妄動之理, 鄭氏曰:“若虛火上沖等症, 明系水盛(水即陰也), 水盛一分, 龍亦盛一分(龍即火也), 水高一尺, 龍亦高一尺, 是龍之因水盛而游, 非龍之不潛而反其常。 故經雲:陰盛者, 陽必衰。 ”其識可括為, 見熱證未必是真熱, 見虛火(龍火)未必是陰虛, 以理相推, 因“水高一尺, 龍亦高一尺”, 則其意即是龍高一尺則熱顯一尺, 此熱由水高(陰盛)而致, 故“即此可悟用藥之必扶陽抑陰也”。

大部分教科書論熱時大致是熱分虛實, 實熱則清熱, 虛熱則滋陰, 幾成定式。 無異于默認虛熱與陰虛幾乎同義, 有時雖也提及陰盛格陽的真寒假熱證,

但證候描述多是戴陽等接近迴光返照的表現, 將“水高一尺, 龍亦高一尺”的較常現象作了虛誇, 使學習者誤以為, 這是較罕見的陽氣欲脫之重證。 因此, 一見虛熱, 即習慣與陰虛掛鉤。 以致鄭氏慨歎:“乃市醫一見虛火上沖等症, 並不察其所以然之要, 開口滋陰降火, 自謂得其把握, 獨不思本原陰盛(指腎水旺)陽虛(指君火弱), 今不扶其陽, 而更滋其陰, 實不啻雪地加霜, 非醫中之庸手乎?”

實際上, 虛熱之證, 陰虛、陽虛所致者應各自參半。 陰虛之火, 因龍無法潛游於淺水中, 水淺則龍升, 這容易理解, 因此, 滋陰降火是治虛火常法。 至於陽虛陽浮, 除鄭氏的水高龍亦高之見外, 清代羅東逸《內經博議·足少陰腎藏病論》中的“水暖而龍潛,

水寒而龍起”亦堪作參。 這是一種擬人化的思考, 以體溫浸于暖水中自然最舒服, 水太熱或太寒均為所惡。 參人以推龍, 龍為虛擬的水中生物, 其性陽動, 類坎中真陽, 性雖喜水, 但也不應喜反差太大的寒水。

因此, 扶陽抑陰以治浮火, 以羅氏之解則為:“水暖而龍潛”, 以鄭氏之解則為:“桂附乾薑, 純是一團烈火, 火旺則陰自消, 如日烈而片雲無。 況桂附二物, 力能補坎離中之陽, 其性剛烈至極, 足以消盡僭上之陰氣。 陰氣消盡, 太空為之廊廊[廓朗], 自然上下奠安, 無偏盛也, 豈真引火歸源哉!”

其實, 以補陽來治龍火之患, 實踐上首見於《傷寒論》之通脈四逆湯。 《傷寒論》317條雲:“少陰病, 下利清穀, 裡寒外熱, 手足厥逆, 脈微欲絕, 身反不惡寒, 其人面色赤,……,通脈四逆湯主之。”四逆湯的某些用法亦屬此用。而理論闡明,當肇自唐代王冰,其注釋《素問·至真要大論》“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大義時說:“病之大甚者,猶龍火也,得濕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濕折之,適足以光焰詣天,物窮方止矣;識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則燔灼自消.焰光撲滅。”後世的“以火逐火”或“引火歸原”法實是《傷寒論》之用及王冰所論之濫觴。雖則鄭氏的一團烈火論與引火歸源論不完全相同,但筆者認為,兩論實可互補,現代善用桂附薑之醫家,亦多循這兩種思路而行。

補火何以能引火歸源

不少人對補火何以能引火歸源之理或存思疑。筆者覺得,此理近乎於大家所熟悉的引力問題。我們都知道,萬有引力是由於物體所具的品質而在物體之間產生的一種相互作用。它的大小和物體的品質以及相互間的距離有關。物體的品質越大,它們之間的引力就越大。這就是為什麼品質小的天體都繞著品質大的天體做有規律的天體運動,就如月亮繞著地球轉,地球繞著太陽轉一樣。

火之本性炎上、外散,一般而言,人體上部、外部的陽氣更多,對下部、內部的陽氣本就容易形成一個引力態勢。如果陽虛於下或內,這種引力優勢就更明顯了,於是虛陽易受上部、外部陽氣之引而上浮或外越,形成內真寒、外假熱或下真寒、上假熱的陽虛陽浮證。借卦而喻,就如由上卦、外卦乾陽,下卦、內卦坤陰所組合的否卦之象,這就是“水寒而龍起”。當然也可以因果相反,因龍(火)起而水寒。因此,補腎火就類似增加下部、內部的陽氣質量,以增強其與上部、外部陽氣抗衡或牽引的力量。甚至腎陽(龍火)充沛的情況下還可形成自身的引力優勢,使上部、外部之陽下沉、內蘊,而成上陰下陽之泰,這就是引火歸源了。此時人體之陽在下,陽主升,則能溫五臟、煦六腑,蒸津於上;陰在上,陰主降,則能甘霖遍灑於身。陰陽兩者不但能發揮自身最大的功用,且可相互為用,陰陽上下之氣交則為泰,泰則通,通則安。

譬如艾灸湧泉能引火歸源,很多人就難以理解,明明是增加了人體的總熱量,何以反能治療一些有上熱或興奮症狀如高血壓、口瘡、失眠、焦躁等病症?《靈樞·本輸》雲:”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該穴為人身諸穴之最下,足少陰為腎經,主水,五行中水居最下,此猶天一之水由至下湧出。若此穴得溫,人體至陰之位得陽而充,陽充則引力增,上部之陽被引就下而歸源。火一歸源,猶如地下之水泉被蒸動,則腎經之氣如源泉之水,湧出而灌注周身,氣行則水行,真正地做到了水津四布。所以艾灸湧泉常能讓人產生滿口甘津,此人體水泉上湧之兆,亦是火降水升,上下交泰之佳征。

由此,善用姜桂附者一般用量偏大就容易理解了。一者,“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依中藥升降浮沉之理,量大則沉,沉則保證所補之陽能歸於下而不上浮,去助紂為虐更增浮陽;二是減少上下內外陽氣因品質勝負問題帶來的引力拉鋸戰,速戰速決,以免生變,尤其在危重證時更當如是。道理是對的,但桂附均屬霸道之品,附子更有毒性,用量一大,經驗不足的醫者多心中揣揣。

名老中醫李可的經驗與火神派臨床實踐的一些內容在今日醫界影響日漸,碰到陽虛陽浮之證,不少醫者明知溫陽法好用卻往往因經驗問題而卻步。有沒有一些方法不必那麼大量的姜桂附也可補龍火而不至升騰呢?以下幾法或可助參。

如何降龍伏火

1.以土伏火

或疑:土何以能伏火?道理很簡單,龍火是坎中陽、水中火,就如油火,油火遇物即燃,不畏水滅,唯畏土壓。《本經疏證》雲:“惟其陽不歸陰,是以陰氣為結,惟其陰愈結,斯陽愈不歸,土者生陰之源,水者元陽之配,土不藏陽,水不攝陽,則陽之無所依,無所歸,無所定……而攝陽以歸土,據陰以召陽,實有聯絡相應之妙。”則補土不但能伏火,土旺尚能藏陽,又一義也。仲景六經用藥最能體現《內經》重胃氣觀念,龍火為患多屬少陰病,且看醫聖如何處理。

少陰病證與四逆湯輩可構成很有意思且能相互說明的兩組卦象,並示以土伏火之理。

少陰病證如從陽氣衰少而欲脫來看,當類剝卦,此卦之象僅余一陽,為陽氣衰極之殘陽,且居至上之位,陽氣要脫,不是從上而脫,就是向外而亡,上卦又為外卦,因此剝卦就應陽衰欲脫之象。而剝卦的綜卦(主卦顛倒反轉180而成,表示反主卦之道而行)為複卦,複者,“一陽來複,萬象更新”,陽居於下,喻陽氣初生,或再生,蘊無窮生機。四逆湯輩似之。複卦由上坤地、下震雷組成。方中附子,《本草備要》謂:“辛甘有毒,大熱純陽。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能引補氣藥以複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同乾薑、桂枝溫經散寒發汗),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在裡之寒濕。”其走、動、升、通之震卦特性表露無遺。而乾薑、炙甘草皆溫中調中之劑,且乾薑溫守而不走,兩藥具足坤性,正是坤土得壯。更可進一步將走、動、升、通、熱之附子下鎮于少陰腎位而複其一陽生機,而成上坤土(薑、草),下震木(附子)之複卦。一陽來複則浮陽回歸而證減。

少陰病證如從陽氣衰少而格陽、戴陽看,則又類否卦,此卦陽天在上,陽氣又升,位至高,其上已無物與之交;坤地在下,位至低,陰氣主降,其下已無物能與之交。故為天地不交,在人體為陰陽氣不交通,陰盛于內,陽格於上與外的真 其人面色赤,……,通脈四逆湯主之。”四逆湯的某些用法亦屬此用。而理論闡明,當肇自唐代王冰,其注釋《素問·至真要大論》“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大義時說:“病之大甚者,猶龍火也,得濕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濕折之,適足以光焰詣天,物窮方止矣;識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則燔灼自消.焰光撲滅。”後世的“以火逐火”或“引火歸原”法實是《傷寒論》之用及王冰所論之濫觴。雖則鄭氏的一團烈火論與引火歸源論不完全相同,但筆者認為,兩論實可互補,現代善用桂附薑之醫家,亦多循這兩種思路而行。

補火何以能引火歸源

不少人對補火何以能引火歸源之理或存思疑。筆者覺得,此理近乎於大家所熟悉的引力問題。我們都知道,萬有引力是由於物體所具的品質而在物體之間產生的一種相互作用。它的大小和物體的品質以及相互間的距離有關。物體的品質越大,它們之間的引力就越大。這就是為什麼品質小的天體都繞著品質大的天體做有規律的天體運動,就如月亮繞著地球轉,地球繞著太陽轉一樣。

火之本性炎上、外散,一般而言,人體上部、外部的陽氣更多,對下部、內部的陽氣本就容易形成一個引力態勢。如果陽虛於下或內,這種引力優勢就更明顯了,於是虛陽易受上部、外部陽氣之引而上浮或外越,形成內真寒、外假熱或下真寒、上假熱的陽虛陽浮證。借卦而喻,就如由上卦、外卦乾陽,下卦、內卦坤陰所組合的否卦之象,這就是“水寒而龍起”。當然也可以因果相反,因龍(火)起而水寒。因此,補腎火就類似增加下部、內部的陽氣質量,以增強其與上部、外部陽氣抗衡或牽引的力量。甚至腎陽(龍火)充沛的情況下還可形成自身的引力優勢,使上部、外部之陽下沉、內蘊,而成上陰下陽之泰,這就是引火歸源了。此時人體之陽在下,陽主升,則能溫五臟、煦六腑,蒸津於上;陰在上,陰主降,則能甘霖遍灑於身。陰陽兩者不但能發揮自身最大的功用,且可相互為用,陰陽上下之氣交則為泰,泰則通,通則安。

譬如艾灸湧泉能引火歸源,很多人就難以理解,明明是增加了人體的總熱量,何以反能治療一些有上熱或興奮症狀如高血壓、口瘡、失眠、焦躁等病症?《靈樞·本輸》雲:”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該穴為人身諸穴之最下,足少陰為腎經,主水,五行中水居最下,此猶天一之水由至下湧出。若此穴得溫,人體至陰之位得陽而充,陽充則引力增,上部之陽被引就下而歸源。火一歸源,猶如地下之水泉被蒸動,則腎經之氣如源泉之水,湧出而灌注周身,氣行則水行,真正地做到了水津四布。所以艾灸湧泉常能讓人產生滿口甘津,此人體水泉上湧之兆,亦是火降水升,上下交泰之佳征。

由此,善用姜桂附者一般用量偏大就容易理解了。一者,“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依中藥升降浮沉之理,量大則沉,沉則保證所補之陽能歸於下而不上浮,去助紂為虐更增浮陽;二是減少上下內外陽氣因品質勝負問題帶來的引力拉鋸戰,速戰速決,以免生變,尤其在危重證時更當如是。道理是對的,但桂附均屬霸道之品,附子更有毒性,用量一大,經驗不足的醫者多心中揣揣。

名老中醫李可的經驗與火神派臨床實踐的一些內容在今日醫界影響日漸,碰到陽虛陽浮之證,不少醫者明知溫陽法好用卻往往因經驗問題而卻步。有沒有一些方法不必那麼大量的姜桂附也可補龍火而不至升騰呢?以下幾法或可助參。

如何降龍伏火

1.以土伏火

或疑:土何以能伏火?道理很簡單,龍火是坎中陽、水中火,就如油火,油火遇物即燃,不畏水滅,唯畏土壓。《本經疏證》雲:“惟其陽不歸陰,是以陰氣為結,惟其陰愈結,斯陽愈不歸,土者生陰之源,水者元陽之配,土不藏陽,水不攝陽,則陽之無所依,無所歸,無所定……而攝陽以歸土,據陰以召陽,實有聯絡相應之妙。”則補土不但能伏火,土旺尚能藏陽,又一義也。仲景六經用藥最能體現《內經》重胃氣觀念,龍火為患多屬少陰病,且看醫聖如何處理。

少陰病證與四逆湯輩可構成很有意思且能相互說明的兩組卦象,並示以土伏火之理。

少陰病證如從陽氣衰少而欲脫來看,當類剝卦,此卦之象僅余一陽,為陽氣衰極之殘陽,且居至上之位,陽氣要脫,不是從上而脫,就是向外而亡,上卦又為外卦,因此剝卦就應陽衰欲脫之象。而剝卦的綜卦(主卦顛倒反轉180而成,表示反主卦之道而行)為複卦,複者,“一陽來複,萬象更新”,陽居於下,喻陽氣初生,或再生,蘊無窮生機。四逆湯輩似之。複卦由上坤地、下震雷組成。方中附子,《本草備要》謂:“辛甘有毒,大熱純陽。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能引補氣藥以複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同乾薑、桂枝溫經散寒發汗),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在裡之寒濕。”其走、動、升、通之震卦特性表露無遺。而乾薑、炙甘草皆溫中調中之劑,且乾薑溫守而不走,兩藥具足坤性,正是坤土得壯。更可進一步將走、動、升、通、熱之附子下鎮于少陰腎位而複其一陽生機,而成上坤土(薑、草),下震木(附子)之複卦。一陽來複則浮陽回歸而證減。

少陰病證如從陽氣衰少而格陽、戴陽看,則又類否卦,此卦陽天在上,陽氣又升,位至高,其上已無物與之交;坤地在下,位至低,陰氣主降,其下已無物能與之交。故為天地不交,在人體為陰陽氣不交通,陰盛于內,陽格於上與外的真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