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國醫大師張鏡人膏方調治慢性疾病

中醫將中藥傳統劑型分為湯、丸、膏、散、丹等五大類, 其中的膏可分為內服和外敷兩種。 內服膏劑即是膏方, 它是根據患者體質不同與病情的需要, 選擇多種藥物組成方劑, 再將中藥飲片經多次煎熬、去渣, 將藥汁經微火濃縮, 加入輔料, 如飴糖、蜂蜜、阿膠、鹿角膠等收膏, 形成稠厚的糊狀補膏, 以達到補養身體、調理疾病和祛病延年的療效。

俗話說:"月膏進補, 春至體壯可打虎, 秋燥時節必無苦, 夏日無風也可過。 "自古以來, 膏方就廣泛應用於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 以其適應證廣、療效顯著和服用方便深受患者的歡迎。

張鏡人教授善用膏方調治慢性疾病。 他認為, 對於急症、重病, 中醫自然需用方藥、針灸等各種方法治療, 對於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復期的調養, 則比較適合使用膏方。

在膏方配製上, 張老主張"調補兼施, 寓治於補"。 他說:"制定膏滋, 選藥可眾, 冬令季節, 封藏之際, 人體服用, 多可收藏, 故善於補氣養血, 填精助陽, 調養臟腑, 充養機體之用。 對於髒氣虛損, 陰陽不足者頗有效驗。 但是若一味投補, 補其有餘, 實其所實, 往往會適得其反。 "因此, 膏方用藥不僅要考慮"形不足者, 溫之以氣, 精不足者, 補之以味", 還應根據患者的症狀, 做到"損有餘而補不足", 調補兼施, 寓治於補。

一般來說, 膏方主要用於哮喘、慢性反復發作咳嗽、鼻炎、慢性消化系統疾病、腎病、風濕病等慢性病的調治,

因為這些病大部分存在免疫功能紊亂, 調整其體質狀態有利於疾病的臨床治癒。 調配這類膏方時, 既要針對疾病的治療, 又要考慮發病機理給予臟腑功能調理, 從而達到治本的目的。

1985年, 張老接診了一個男性患者, 這位患者原本就有胃病, 經過治療雖然有所緩解, 但是依然"便行不實, 時或頭暈面浮"。 張老認為, "腎為水火之窟, 水虧於下則為溲溺餘瀝", 脾胃失健多是腎精受損, 因此為其開了一劑健脾補腎的膏方, 病人用藥之後, 不久便恢復了健康。 膏方組成如下:

【組成】炒黨參90克, 炒白術60克, 茯苓60克, 炙甘草20克, 炒山藥60克, 香扁豆60克, 建蓮肉(去蓮心)60克, 炒白芍60克, 制半夏60克, 炒陳皮60克, 炒枳殼60克,

制香附60克, 佛手片60克, 八月劄60克, 白杏仁60克, 白豆蔻30克, 川石斛60克, 枸杞子60克, 炒滁菊60克, 炒知母60克, 炒黃檗30克, 山萸肉60克, 澤瀉60克, 生石決60克(先煎), 白蒺藜60克, 女貞子60克, 旱蓮草60克, 菟絲子60克, 制狗脊60克, 炒川斷60克, 炒杜仲60克, 川萆薢60克, 炒當歸60克, 丹參60克, 炙遠志20克, 炒山楂60克, 炒神曲60克, 香穀芽60克。

【做法】上藥浸一宿, 武火煎取三汁, 沉澱瀝清, 文火收膏時, 加入清阿膠200克, 白冰糖400克, 熬至滴水成珠為度。

【用法】每日服1湯匙, 溫開水調送, 清晨最宜。 如遇感冒食滯需暫停數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