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胃痛案

徐某, 男, 57歲。 2009年3月8日初診。 患者于1月前出現胃脘脹滿疼痛, 雖經當地治療, 但效果不理想前來就診。 近日表現胃脘脹滿, 攻撐疼痛, 連及脅肋, 善太息, 噯氣頻繁, 口苦煩躁, 嘈雜泛酸, 大便不暢, 每因情志不舒而加劇, 舌淡紅, 苔白, 脈弦。 輔助檢查:腹部平坦, 觸診柔軟, 劍突下輕度壓痛, 莫菲氏征陰性, 麥氏點無壓痛、反跳痛。 電子胃鏡:食管通過順利, 胃底黏膜紅白相間, 幽門黏膜糜爛、充血水腫, 奧迪氏括約肌鬆弛, 可見黃綠色膽汁反流, 提示膽汁反流性胃炎。 中醫診斷為胃痛, 證屬肝氣犯胃, 治法:疏肝理氣, 健脾和胃。

方用自擬柴附飲加減:柴胡10克, 香附10克, 川楝子10克, 炒白術15克, 茯苓15克, 炙甘草15克, 陳皮10克, 枳殼10克, 生杷葉15克, 姜半夏10克, 薑竹茹15克, 吳茱萸3克, 川連10克。 日1劑, 水煎服, 分2次溫服, 14劑。 囑患者調節情志, 忌食油膩辛辣之品。 3月22日二診:藥後胃脘攻撐作痛、噯氣、口苦煩躁諸症遞減, 仍嘈雜泛酸、大便不暢, 舌淡紅, 苔薄白, 脈弦。 前方加烏賊骨15克, 煆瓦楞子15克, 檳榔15克, 大腹皮15克。 14劑, 服法同前。

4月5日三診:藥後脘脅脹痛、噯氣、口苦煩躁、嘈雜泛酸、大便不暢諸症均失, 舌淡紅, 苔薄白, 脈略弦。 隨訪半年未復發。

按:胃痛, 即胃脘痛, 多見於急慢性胃炎。 中醫學認為, 胃痛可由飲食不節、憂思惱怒、寒邪客胃、脾胃虛弱等多種原因導致, 而以肝氣犯胃尤為多見, 故《沈氏尊生書》指出:“胃痛,

邪幹胃脘病也……唯肝氣相乘為尤甚, 以木性暴, 且正克也。 ”醫家葉天士雲:“厥陰順乘陽明, 胃土久傷, 肝木愈橫。 ”即指出了肝氣不舒, 木旺乘土為本病的主要病機。 本例患者氣郁惱怒而傷肝, 肝失疏泄, 橫逆犯胃, 氣機鬱滯, 故而胃脘脹滿, 攻撐疼痛, 連及脅肋;肝氣鬱滯, 胃失和降, 則噯氣頻繁;肝胃鬱熱, 故口苦煩躁, 嘈雜泛酸;氣機不利, 腸道傳導失常, 故大便不暢;情志不舒而加劇, 脈弦, 為肝氣鬱結之象。

仲景指出:“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 ”故本例患者雖證屬肝氣犯胃, 但應疏肝、健脾、和胃並調, 方中柴胡疏肝解鬱, 以祛發病之源, 為君藥;香附、川楝子理氣止痛, 並增強柴胡疏肝解鬱之力, 為臣藥;炒白術、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氣,

與疏肝理氣之劑相伍, 以達扶土抑木之功效;川連與吳茱萸相伍, 辛開苦降, 清解肝膽鬱熱, 共為佐藥;陳皮、枳殼理氣和胃;生杷葉、姜半夏、薑竹茹降逆止嘔, 四藥共為使藥。 諸藥相伍, 共奏疏肝理氣, 健脾和胃之功效。

楊牧祥教授認為, 胃痛雖以肝胃不和多見, 但其病機有寒熱虛實的變化, 本病日久不愈, 往往肝鬱化火, 陰虧津傷, 或致胃絡瘀阻, 故應根據病情, 兼以清火、養陰、化瘀之法, 隨症加減。 胃脘痛, 兼口苦便秘, 鬱熱較重者, 酌加梔子、瓜蔞仁、火麻仁、郁李仁;脘腹刺痛, 舌色紫暗, 或有瘀斑瘀點, 瘀血阻絡者, 酌加延胡索、檀香、郁金、薑黃;失眠多夢, 心神不寧, 夜寐不安者, 酌加合歡皮、合歡花、夜交藤;口咽乾燥, 舌紅少苔, 胃陰不足者, 酌加石斛、玉竹、麥冬;口中黏膩,

苔白厚膩, 濕濁較重者, 酌加荷葉、佩蘭、藿香等藥芳化濕濁。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