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大腸液虧證與大腸燥結證鑒別

 定 義

大腸液虧證:大腸津液虧虛, 失於濡潤, 傳導不利所引起的大便乾燥, 難以排出和津傷陰損, 濁氣上攻的證候。

大腸燥結證:邪熱結於腸道, 消灼津液, 津傷腸燥, 壅塞氣機, 腑氣不通所表現的腹脹痛拒按, 便秘, 日晡身熱等症狀。

病 因

大腸液虧證:高熱病持續不解, 損傷津液, 或汗、利太過, 或產後失血過多, 血虛不潤, 或素體陰液不足, 或脾胃虛弱, 營血化源不足, 不能輸津下潤大腸, 或年老腎虛, 津液虛衰, 均能導致大腸陰液虧損, 正如《醫宗必讀》所雲:“更有老年津液乾枯, 婦人產後亡血, 及發汗利小便, 病後血氣未複,

皆能秘結。 ”

大腸燥結證:邪熱內結大腸, 或嗜食辛辣酒肉厚味, 燥熱內結, 正如《諸病源候論》所雲:“大便不通候:大便不通者, 由三焦五臟不和, 冷熱之氣不調, 熱偏入腸胃, 津液竭燥, 故令糟粕垢結, 壅塞不通也。 ”或陽明熾熱, 熏灼大腸, 傷津耗液, 傳導失調;或肺熱不解, 下傳大腸, 而致腸燥屎結, 故《醫醇義》雲:“大腸受燥熱, 則髒陰枯槁, 腸胃不通, 大便秘結……”

病 機

大腸液虧證:大腸主傳導排泄糟粕, 脾胃主受納腐熟、消化運行水穀, 若脾胃陰虧, 不布津液下達大腸, 則大腸失潤, 而成便閉。 《馮氏錦囊秘錄》對產後所致的胃腸津枯便秘的機理, 做了精當的論述:“產後二便不通者, 因腸胃本挾熱, 產後水血俱下, 津液耗竭, 腸胃枯澀, 熱氣燥結, 故令不通。

”“產後便難者, 由腸胃無血也……產後津液耗損, 胃中枯燥, 而精微不及下輸, 是以糟粕壅滯, 故令便難……今產後大虛, 胃中元氣已虧, 二腸津液並損, 故便難者, 此具宜也, 惟宜調整中養血。 ”腎開竅于二陰, 二便的排泄與腎的氣化功能有關, 且腎寓真陰, 為一身陰液之根本, “腎主五液, 故腎實則津液足而大便滋潤, 腎虛則津液竭而大便燥結”(《醫學正傳》)。 “邪在腎, 亦令大便難。 所以爾者, 腎臟受邪, 虛而不能制小便, 則小便利。 津液枯燥, 腸胃乾澀, 故大便難。 又渴利之家, 大便亦難, 所以爾者, 為津液枯竭, 致令腸胃乾燥”(《諸病源候論》)。 肺為水之上源, 與大腸互為表裡, 肺津敷布, 下潤大腸, 則大腸傳導功能正常, 《成方切用》謂:“肺為高清之髒, 水出高原。 ”若肺陰虧虛,
肅降功能失職, 津液不能輸布潤降於大腸, 則大腸失於濡養, 傳導功能失調, 亦致便難而閉。 總之, 肺不布津下潤大腸, 脾不輸津通潤大腸, 腎液虧乏, 腸胃乾澀, 均能形成大腸液虧證, 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調, 糟粕不行, 濁氣上攻。 若虛坐努責, 長期便秘, 也可引起痔瘡和肛裂。

大腸燥結證:多因燥熱內結腸道, 熱盛傷津, 津枯腸燥。 陽盛壅遏, 氣機阻塞, 大腸失於傳導而致便秘。 故《金匱翼》雲:“熱秘者, 熱搏津液, 腸胃燥結, 傷寒熱邪傳裡, 及腸胃素有積熱者, 多有此疾。 ”雖病位在腸, 多與胃關係密切, 陽明胃家實證, 多由邪熱與燥屎相搏結而致腹滿燥實證。 《傷寒全生集》認為:“若潮熱、自汗、譫語、發渴、不惡寒、反惡熱、揭去衣被、揚手擲足, 或發斑、發黃、狂亂、大便燥實不通,

或手足乍冷乍溫、腹滿硬痛、喘急, 此是正陽明胃腑本實病也。 ”大腸燥結證, 系由胃腸熱盛耗津, 燥屎內結, 阻塞氣機, 腑氣不通, 氣血湧盛。 若邪熱遷延不除, 進一步耗液傷津, 熱勢雖漸減, 但津虧仍重, 可發展為大腸液虧。 若火熱熾盛, 灼傷血絡, 則大便下血, “積熱者, 其脈洪數。 純下鮮血, 甚則兼痛”(《大成》)。

鑒別要點

大腸液虧證:大便乾燥, 難以排出, 甚則大便秘結, 常數日一行, 口咽乾燥, 或心煩, 頭昏, 口臭, 舌紅少津, 脈細澀, 以大便乾燥, 難以排出和腹無脹痛為臨床特徵。

大腸燥結證:腹滿脹痛, 拒按, 煩躁, 大便秘結或熱結旁流, 面赤, 口唇乾燥, 口渴, 日晡發熱, 小便短赤, 舌質紅, 苔黃乾燥, 脈滑數。 以腹脹痛拒按, 便秘, 日晡身熱為臨床特徵。

鑒別分析

大腸液虧證和大腸燥結證, 同為大便秘結的病變, 伴不同程度的口咽乾燥、心煩、舌紅等津傷證。 但因有津虧和熱盛的孰輕孰重, 故症狀各異。

大腸液虧證:因津液不足, 大腸失於潤滑, 則大便乾燥, 難以排出, 甚則秘結, 即“無水行舟。 ”古人對此多有論述:“人身之中, 腐化糟粕運行腸胃者, 氣也;滋養津液, 灌溉溝瀆者, 血也。 產後氣虛而不運, 故糟粕壅滯而不行, 血虛而不潤, 故溝瀆乾澀而不流, 大便不通乃虛秘也”(《萬密齋家藏婦科》)。 “秘結證, 凡屬老人、虛人、陰髒人及產後、病後, 多汗或小水過多, 或亡血, 失血, 大吐、大瀉之後, 多有病為燥結者, 蓋此非氣血之虧即津液之耗”(張景嶽語), 臨床常見於習慣性便秘和老年性便秘及產後便秘。 陰液有濡潤和滋養全身的作用,若陰液虧虛,無以上承,則口咽乾燥;陰虛生內熱,虛火內擾心神,心神不寧,則心煩;大便多日不解,停留腹內,濁氣不降而上攻,故頭昏而暈,口臭;舌紅少津,脈細澀皆為津虧陽亢之象。

大腸燥結證:因裡熱熾盛,消耗津液,燥屎內結,氣機阻塞,故腹滿脹痛,拒按,大便秘結,“假如邪已入腑,發熱轉為潮熱,致有譫語、燥渴、便閉、腹脹等症。是為邪氣結聚……”(《醫學心悟》)。腸中燥熱內盛,蒸發糟粕中水液,則燥屎更硬;臭水下趨,則為熱結旁流,利下黃水臭穢。正如《溫疫論評注》所雲:“熱結旁流者,以胃家實,內熱壅閉,先大便閉結,續得下利純臭水,全然無糞,日三四度,或十數度,宜大承氣湯,得結糞而利自止。服湯不得結糞,仍下利臭水及所進湯菜,因大腸邪勝,失其傳送之職,知邪猶在也,病必不減,宜更下之。”《讀醫隨筆》認為:“燥屎為津液耗虛,腸胃枯結,而屎不得下,是陽之有餘,陰之不足也。”火熱上攻,氣血壅盛,則面赤;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喜潤而惡燥,感受熱邪則最易傷津化燥,故津液被灼,則口唇幹焦,口渴,小便短赤,苔黃乾燥。陽明經旺于日晡時(下午3~5時),邪熱犯于陽明,陽明經氣盛,故日晡發熱。日晡發熱是潮熱中的一個類型,也是陽明實熱的發熱特點,“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傷寒論》)。其中日晡所發潮熱,道出了燥屎已在腸中內結的證據。舌質紅,脈滑數為裡熱熾盛,血流急速的徵象。

大腸液虧證和大腸燥結證,就其臨床症狀而言,二者均有便秘,但前者屬陰液不足,腸道失於潤滑,因虛而秘,故大便幹結,常數日一行,為經常性的便秘,後者因燥熱內盛,消灼津液,燥屎內結,腑氣不通,大腸傳導失職,因熱而秘,故大便秘結,伴有腹滿脹痛、拒按的症狀。二者均有傷津症狀,前者僅為口咽乾燥,舌紅少津,為陰虛內熱所致;後者則為口唇幹焦,口渴需飲水自救,苔黃而燥,顯然重於前者,因熱熾津傷所致。二者均有神志症狀,前者因陰虛生內熱,故心煩,為自我感覺的症狀,見於虛熱證;後者因實火擾動心神,故為煩躁,常表現為手足躁動或揚手擲足,遠離衣被,外觀(望診)即可察知,見於實熱證。總之,大腸液虧證和大腸燥結證,除具大便秘結的共證外,前者兼有陰液不足的徵象;後者兼有燥熱內盛的徵象。大腸液虧證,一般無日晡潮熱、熱結旁流的陽明腑實證。

大腸液虧證和大腸燥結證,就其病機病勢而言,前者病機為:陰液不足,腸失濡潤,大腸傳導功能失常,濁氣不降而上攻。常因經常便秘,虛坐努責,而形成痔瘡和肛裂。後者病機為:邪熱熾盛,傷津耗液,燥屎內結,腑氣不通,或邪熱與有形糟粕相搏結於腸道,氣機阻滯,熱盛傷津。若熱勢不減,漸傷津液,也可形成大腸液虧證,或火熱灼傷血絡,形成大便下血的病理轉歸,前者為虛證,後者為實證。

大腸液虧證和大腸燥結證,就病史病程而言,前者多在失血傷陰,或熱病傷津之後出現,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後者多在外感溫熱病、傷寒入裡化熱的過程中出現,大便燥結出現在高熱同時或高熱之後,起病急,病程短,為新病。

陰液有濡潤和滋養全身的作用,若陰液虧虛,無以上承,則口咽乾燥;陰虛生內熱,虛火內擾心神,心神不寧,則心煩;大便多日不解,停留腹內,濁氣不降而上攻,故頭昏而暈,口臭;舌紅少津,脈細澀皆為津虧陽亢之象。

大腸燥結證:因裡熱熾盛,消耗津液,燥屎內結,氣機阻塞,故腹滿脹痛,拒按,大便秘結,“假如邪已入腑,發熱轉為潮熱,致有譫語、燥渴、便閉、腹脹等症。是為邪氣結聚……”(《醫學心悟》)。腸中燥熱內盛,蒸發糟粕中水液,則燥屎更硬;臭水下趨,則為熱結旁流,利下黃水臭穢。正如《溫疫論評注》所雲:“熱結旁流者,以胃家實,內熱壅閉,先大便閉結,續得下利純臭水,全然無糞,日三四度,或十數度,宜大承氣湯,得結糞而利自止。服湯不得結糞,仍下利臭水及所進湯菜,因大腸邪勝,失其傳送之職,知邪猶在也,病必不減,宜更下之。”《讀醫隨筆》認為:“燥屎為津液耗虛,腸胃枯結,而屎不得下,是陽之有餘,陰之不足也。”火熱上攻,氣血壅盛,則面赤;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喜潤而惡燥,感受熱邪則最易傷津化燥,故津液被灼,則口唇幹焦,口渴,小便短赤,苔黃乾燥。陽明經旺于日晡時(下午3~5時),邪熱犯于陽明,陽明經氣盛,故日晡發熱。日晡發熱是潮熱中的一個類型,也是陽明實熱的發熱特點,“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傷寒論》)。其中日晡所發潮熱,道出了燥屎已在腸中內結的證據。舌質紅,脈滑數為裡熱熾盛,血流急速的徵象。

大腸液虧證和大腸燥結證,就其臨床症狀而言,二者均有便秘,但前者屬陰液不足,腸道失於潤滑,因虛而秘,故大便幹結,常數日一行,為經常性的便秘,後者因燥熱內盛,消灼津液,燥屎內結,腑氣不通,大腸傳導失職,因熱而秘,故大便秘結,伴有腹滿脹痛、拒按的症狀。二者均有傷津症狀,前者僅為口咽乾燥,舌紅少津,為陰虛內熱所致;後者則為口唇幹焦,口渴需飲水自救,苔黃而燥,顯然重於前者,因熱熾津傷所致。二者均有神志症狀,前者因陰虛生內熱,故心煩,為自我感覺的症狀,見於虛熱證;後者因實火擾動心神,故為煩躁,常表現為手足躁動或揚手擲足,遠離衣被,外觀(望診)即可察知,見於實熱證。總之,大腸液虧證和大腸燥結證,除具大便秘結的共證外,前者兼有陰液不足的徵象;後者兼有燥熱內盛的徵象。大腸液虧證,一般無日晡潮熱、熱結旁流的陽明腑實證。

大腸液虧證和大腸燥結證,就其病機病勢而言,前者病機為:陰液不足,腸失濡潤,大腸傳導功能失常,濁氣不降而上攻。常因經常便秘,虛坐努責,而形成痔瘡和肛裂。後者病機為:邪熱熾盛,傷津耗液,燥屎內結,腑氣不通,或邪熱與有形糟粕相搏結於腸道,氣機阻滯,熱盛傷津。若熱勢不減,漸傷津液,也可形成大腸液虧證,或火熱灼傷血絡,形成大便下血的病理轉歸,前者為虛證,後者為實證。

大腸液虧證和大腸燥結證,就病史病程而言,前者多在失血傷陰,或熱病傷津之後出現,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後者多在外感溫熱病、傷寒入裡化熱的過程中出現,大便燥結出現在高熱同時或高熱之後,起病急,病程短,為新病。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