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398條, 是該書的最後一條, 無關具體證治, 一看而過。 近治療2例患者, 再讀這一條, 似有所新悟。
患者為外地來京求醫的6歲男孩, 經常反復發燒, 當地看不好而來京求治, 治療一年多病情亦不見好轉。 觀其方藥, 有用清熱解毒者, 有用補中益氣者, 有用六味地黃者……我據證以大青龍湯、小柴胡東加減燒退, 但過幾天又反復發燒, 恰讀《傷寒論》第398條, 細問家長得知:因長期有病, 都說是免疫力低、抵抗力弱, 故經常讓孩子吃肉、補品, 始悟“損穀則愈”, 遂據症用藥外, 囑其少吃肉, 晚飯不能過飽, 調理一月, 燒未再起。
近幾年來大講養生, 或引經據典, 通過補品, 強身健體, 延年益壽;或據現代醫學, 增強營養, 提高免疫力, 使疾病不生。 於是補品鋪天蓋地, 美食遍城鄉, 嘗試者多, 受益者鮮, 引起眾人反思, 營養過盛於人體亦無益。 實際飲食與疾病的關係, 早已引起國內外中西醫的注意, 如糖尿病少吃甜;高血壓少吃鹽;吃肉過多易引發高血脂症、冠心病、癌症……有不少人還做過專門研究, 如日本的小倉重成於上世紀80年代觀察了哮喘等病患者, 除了給對證的方藥外, 同時採用了控制飲食、通腑滌腸等方法以消裡實, 使臨床的治癒從20%~30%提高到70%~80%;瑞士的民間療法,
然經方的損穀則愈, 並不同于西醫的營養學說, 即增強營養, 提高抗病能力, 使疾病不再復發。 而經方的損穀則愈, 來自臨床仔細觀察的經驗總結, 它是應對症狀反應的經驗總結, 即根據人患病後所呈現的證, 以相應的法處治, 即遵寒者熱之, 熱者寒之, 虛者補之, 實者損之……5歲男孩長期反復發燒, 經方辨證屬實, 故遵“實者損之”而使病癒。 而增加營養是提高抗病能力的理念, 是違反“實者損之”之理, 故使病長期不愈。
《傷寒論》第398條原文是:“病人脈已解, 而日暮微煩, 以病新差, 人強與穀, 脾胃氣尚弱, 不能消穀,
臨床常遇晚輩帶長輩看病者, 或長輩帶幼童看病者, 最多問的內容是:應吃什麼補品?今重讀《傷寒論》第398條後, 似乎能正確以對, 即除注意辨證論治外, 當不忘“損穀則愈”。 大病後康復、防止疾病反復;身體虛弱, 欲使其強壯, 不但要注意適當吃補品, 更重要的還要注意不吃什麼、少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