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醫人才匱乏的文化思考

中醫臨床人才斷檔和匱乏的呼聲近年來一直沒有停止過, 中醫學界尤其是中醫教育界對它的反思和討論也在繼續。 中醫人才匱乏的原因何在?多數的意見認為是人才培養模式出了問題。 是的, 培養模式隨著時代變化和需求是需要不斷改革和完善的, 固定不變就會影響到人才的培養。 但是, 作為中醫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又不可能有太大改變, 這是中醫自身發展規律決定的, 硬要改變, 就會違背中醫教育規律。 那麼中醫人才的培養是哪裡出了問題?不妨讓我們從大學文化的視角去思考,

或許可以為問題的破解找到一些啟示。

校風折射人才培育方向

在大學文化中, 校風是最顯明的表徵要素。 通過校風便可得知某一大學的文化特徵。 可以說, 有什麼樣的校風, 便有什麼樣的大學文化。 校風體現了一所大學在辦學過程中積澱而成的具有行為和道德意義的風氣, 是在校內乃至社會具有較大影響並被普遍認可的思想和行為風尚。 校風最終折射的是一個大學的辦學理念和育人思想, 表達的是人才培養的方向, 如果一個大學的辦學理念和育人思想不明確, 那麼它的人才培養方向也一定是模糊的。

中醫人才的培育, 需要一種特定文化的滋養, 醫乃仁術, 它的核心應當使受教育者始終朝著做一名合格的“仁醫”方向發展。

而不是一開始就宣導他們去做一名名醫或者大師。 雖然說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但一心想做名醫的醫生未必能成為好醫生。 中醫藥大學是造就名醫的搖籃, 但它首先是培養仁醫的地方。 中醫藥大學, 應該讓學生一跨進校門就知道未來的方向首先是要成為一名仁醫, 成為一名能一心為患者解除身心痛苦的好醫生, 而不是為了成名成家。 臨床真正的名醫大師, 也都是從一名優秀的醫生做起的。

不能回避的是, 由於受社會某些思潮的影響, 成名成家、追名逐利風氣嚴重浸染著大學校園, 乃至影響到我們的教育方針。 如果中醫藥大學一開始就宣導學生成名成家, 並成為一種風氣, 必然影響學生的發展方向。

畢竟能成為名醫大師的還是少數人, 更多的是要做一名普通醫生, 做不成名醫怎麼辦?難道就不能做一名優秀的普通醫生嗎?

在中醫人才培養上時常發生這樣的誤區, 名醫大師是人才, 普通醫生不是人才;在大醫院工作是人才, 在基層醫院工作就不是人才。 這完全背離了中醫文化的歷史傳統, 古代名醫的成長歷史告訴我們, 名醫大家幾乎都是成長於民間, 從鄉里走出來的, 都是在為最底層勞苦大眾服務的實踐中成長起來的。 何為大醫?孫思邈的《大醫精誠》為我們給出了準確的回答。 大醫首先重德, 然後才是術。 沒有高尚的醫德是不能成為大醫的, 不論你技術有多高超。 而當下的認識似乎反過來了,

是不是名醫大師, 都要先從醫術上去考量, 而不管醫術的真假虛實, 至於臨床水準和社會評價更成為了次要。 在這樣一種扭曲的文化氛圍中, 學生不再為成為一名合格的普通醫生去準備, 而是想畢業後如何儘快成名, 如何能在大醫院工作。 似乎去了基層醫院就意味著不成功, 甚至有人寧可改行也不願去基層醫院。 人才匱乏, 首先是基層中醫人員不足。 這樣走下去, 就難以解決基層中醫匱乏的問題。

學風透視人才培養品質

在大學文化中, 與校風同等重要的是學風。 學風既是一種學習氛圍, 同時又是一種群體行為, 學生受其潛移默化的薰陶和感染, 內化為一種向上的精神動力, 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價值觀念、行為方式、意志情感,

乃至成長成才和職業生涯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學風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從狹義上講, 學風特指學生的學習風氣;從廣義上講, 學風包括學習風氣、治學風氣和學術風氣。 良好的學習風氣是形成良好的治學風氣和學術風氣的基礎, 而治學風氣和學術風氣又會直接影響到學習風氣的形成。

有目共睹的是, 近年來大學出現了太多關於學術腐敗的事例。 這不能不說我們大學的治學風氣和學術風氣到了應該認真反思的時候了。 學術風氣不正, 導致的不僅僅是學術造假、科研虛構的問題, 更嚴重的是引發學風敗壞, 影響到人才培養的品質。

學術不端事件為什麼會屢屢發生, 這與我們的教育導向不無關係。 教師本來是以教學為天職,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科研成為了學校的重任,有沒有科研成果也成為了對教師水準評價的重要指標。於是,教師便把主要心思用在了搞科研、發表論文上,然而,機會和成功總是有限的,於是有人便選擇鋌而走險。不僅如此,在科研專案爭取和成果評獎過程中,大學老師也終於拋卻了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和斯文,巧用心機,不擇手段,以達到目的為終願。甚至學校將在這方面有能力有作為的人視為人才和學習的榜樣。

這些現象給學生造成怎樣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教師是學校辦學思想、教育方針的執行者,教師在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其思維方式、治學態度、行為準則無不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品德、言行以及知識的積累和才能的增長。教風之于學風,其影響是最直接的,具有鮮明的導向性。 在當下的環境影響之下,一些教師心態失去平衡,育人意識淡化,職業道德滑坡,一心為自己的前途忙忙碌碌,不能專心于教學,學生也便浮躁起來。學習還沒有打下基礎,也開始考慮起自己畢業後的去向和未來的前途。

急功近利下的浮躁學風,直接影響的是人才品質。這些年社會對中醫藥大學培養的學生頗有微詞,甚至一些中醫院在招聘時,寧可選擇西醫院校畢業的學生也不要中醫藥大學的畢業生,這恐怕不僅僅是偏見問題,臨床能力低下當是其中的重要因素。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問,讀完書本不認真實踐是難以獨立走上臨床的。在實習的重要階段都去忙於准備考研和找理想的工作,臨床能力一定是不被社會認可的。

中醫的生命在於臨床,中醫臨床水準不能保證,社會的認可度就不會高。如果中醫院校培養的學生一到社會就能表現出較好的臨床能力和服務能力,中醫人才匱乏的問題就不再成為問題。

中醫藥大學要有自己的文化

中醫藥大學的文化,應當突出中醫特色,突出社會需求,突出中醫人才培養的規律。沒有中醫自己的文化,就難以培養出真正社會需要的中醫人才。這是一個中醫藥大學高層管理者需要思考和明晰的問題。大學校長,是學校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但首先是教育家。他知道自己的學校應該為社會培養什麼樣的人才,知道用什麼樣的思想來指導教育,然後在他的組織和領導下形成自己的校風。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什麼樣的校長就會有什麼樣的校風。

一所學校出一兩名大師不足為奇,一所學校如果能為社會培養一大批能力強的臨床家,那它的貢獻和意義會遠遠勝於前者。大學教育就是在平凡中體現自己的不平凡。

把握社會對中醫的人才需求,是中醫藥大學確立人才培養方向的根本。不要一說人才,就一定是指名醫大師。中醫人才匱乏,其中包括名醫大師的減少,而更多的是指能力強、服務好的普通人才的缺乏。大學的任務是對學生專業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傳授,是對道德品質、思維方法、創新能力的培養,總體說來仍然是基礎教育。所以,中醫藥大學為社會培養和輸送的首先是具有較好社會醫療服務能力的普通人才。名醫大師的培養則是需要走上社會之後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磨礪來完成的。這些要在中醫藥大學文化中凸顯出來。

大學文化就是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來營造的,它要形成一種強烈的氛圍,化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催促著每一位元學生朝著一個共同目標發奮努力。《大醫精誠》的精神,不僅是中醫文化的核心,同樣也是中醫藥大學的文化核心。要把其中的思想化為我們的校訓,浸入到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化為一種文化自覺。沒有文化自覺,就形不成文化精神,產生不了文化力量,形不成文化自律。而它同時需要一定的社會文化氛圍的支援,沒有社會大環境的配合,文化自覺的形成就會很困難。

教師本來是以教學為天職,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科研成為了學校的重任,有沒有科研成果也成為了對教師水準評價的重要指標。於是,教師便把主要心思用在了搞科研、發表論文上,然而,機會和成功總是有限的,於是有人便選擇鋌而走險。不僅如此,在科研專案爭取和成果評獎過程中,大學老師也終於拋卻了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和斯文,巧用心機,不擇手段,以達到目的為終願。甚至學校將在這方面有能力有作為的人視為人才和學習的榜樣。

這些現象給學生造成怎樣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教師是學校辦學思想、教育方針的執行者,教師在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其思維方式、治學態度、行為準則無不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品德、言行以及知識的積累和才能的增長。教風之于學風,其影響是最直接的,具有鮮明的導向性。 在當下的環境影響之下,一些教師心態失去平衡,育人意識淡化,職業道德滑坡,一心為自己的前途忙忙碌碌,不能專心于教學,學生也便浮躁起來。學習還沒有打下基礎,也開始考慮起自己畢業後的去向和未來的前途。

急功近利下的浮躁學風,直接影響的是人才品質。這些年社會對中醫藥大學培養的學生頗有微詞,甚至一些中醫院在招聘時,寧可選擇西醫院校畢業的學生也不要中醫藥大學的畢業生,這恐怕不僅僅是偏見問題,臨床能力低下當是其中的重要因素。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問,讀完書本不認真實踐是難以獨立走上臨床的。在實習的重要階段都去忙於准備考研和找理想的工作,臨床能力一定是不被社會認可的。

中醫的生命在於臨床,中醫臨床水準不能保證,社會的認可度就不會高。如果中醫院校培養的學生一到社會就能表現出較好的臨床能力和服務能力,中醫人才匱乏的問題就不再成為問題。

中醫藥大學要有自己的文化

中醫藥大學的文化,應當突出中醫特色,突出社會需求,突出中醫人才培養的規律。沒有中醫自己的文化,就難以培養出真正社會需要的中醫人才。這是一個中醫藥大學高層管理者需要思考和明晰的問題。大學校長,是學校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但首先是教育家。他知道自己的學校應該為社會培養什麼樣的人才,知道用什麼樣的思想來指導教育,然後在他的組織和領導下形成自己的校風。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什麼樣的校長就會有什麼樣的校風。

一所學校出一兩名大師不足為奇,一所學校如果能為社會培養一大批能力強的臨床家,那它的貢獻和意義會遠遠勝於前者。大學教育就是在平凡中體現自己的不平凡。

把握社會對中醫的人才需求,是中醫藥大學確立人才培養方向的根本。不要一說人才,就一定是指名醫大師。中醫人才匱乏,其中包括名醫大師的減少,而更多的是指能力強、服務好的普通人才的缺乏。大學的任務是對學生專業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傳授,是對道德品質、思維方法、創新能力的培養,總體說來仍然是基礎教育。所以,中醫藥大學為社會培養和輸送的首先是具有較好社會醫療服務能力的普通人才。名醫大師的培養則是需要走上社會之後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磨礪來完成的。這些要在中醫藥大學文化中凸顯出來。

大學文化就是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來營造的,它要形成一種強烈的氛圍,化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催促著每一位元學生朝著一個共同目標發奮努力。《大醫精誠》的精神,不僅是中醫文化的核心,同樣也是中醫藥大學的文化核心。要把其中的思想化為我們的校訓,浸入到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化為一種文化自覺。沒有文化自覺,就形不成文化精神,產生不了文化力量,形不成文化自律。而它同時需要一定的社會文化氛圍的支援,沒有社會大環境的配合,文化自覺的形成就會很困難。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