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證與活血化瘀是當前最為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 在陳可冀院士帶領下, 歷經50餘年攻關, 形成了富有創新特色的理論體系, 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 回顧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歷程, 將為我們提供深刻借鑒。
從古典中汲取
“瘀”首見於《楚辭》。 瘀, 積血也(《說文》), 乃血行失度, 血脈不通所致。 通過系統學習, 將血瘀證成因歸納為慢瘀、熱瘀、急瘀、毒瘀、老瘀、寒瘀、潛瘀等。 近年來, 提出存在“毒”邪致病或“瘀毒”從化致病的病因病機, 進一步拓展血瘀證理論。
從現代中延伸、創新
由於中醫學對血瘀證的認識缺乏客觀描述和科學界定,
規範血瘀證辨證、診斷
從上世紀80年代起, 陳院士即開展血瘀證診斷標準及定量診斷研究, 影響深遠。 其中1986年的診斷標準運用最為廣泛, 1989年的血瘀證計量診斷標準首次採用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得出, 對提高中醫臨床研究水準具有重要意義。
創新血瘀證治療
病證結合治療血瘀證是陳院士從戰略高度出發提出的有效應用中醫藥辨治現代疾病的依據。
研製血瘀證新藥
陳院士還對多種活血化瘀中藥有效成分和部位進行深入系統研究, 研製治療心腦血管病的新藥30種, 自主開發10種。 其中, 芎芍膠囊是國內第一個獲得預防冠心病介入治療後再狹窄II期臨床批件的新藥。 是從經典方劑中研發新藥, 從複方中提取有效成分的典範。
活血化瘀研究碩果累累, 形成了對傳統中醫理論的全方位現代解讀, 推動了中醫藥現代化進程, 成為中醫、中西醫結合史上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