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生黃芪60克, 生地20克, 龜板15克(先煎), 夏枯草20克, 連翹15克, 知母15克, 黃連10克, 香附15克, 丹參15克, 白芥子15克, 玄參15克, 浙貝母20克, 生牡蠣30克。
功能:益氣養陰, 清熱瀉火, 行氣活血, 化痰散結。
主治:甲亢早、中期, 伴甲狀腺腫大, 症見心悸, 多汗, 怕熱, 急躁易怒, 口幹易饑, 消瘦, 乏力, 手顫, 舌紅, 脈弦細數。
用法:上藥除龜板外加水浸泡半小時, 龜板加水先煎40分鐘, 再加入浸泡藥物共煎30分鐘, 兩次煎取共留汁400毫升, 早晚餐後各服200毫升。
方解:甲亢隸屬“癭病”範疇。 沈金鼇指出:“癭之為病其症皆隸屬五臟, 其源皆由肝火。 ”顯然, 甲亢伴甲狀腺腫大者,
加減:汗多者, 加浮小麥、五味子、山萸肉;手顫甚者, 加天麻、珍珠母;心悸甚者, 加百合、生龍齒;易饑甚者, 加生石膏;便溏者, 加扁豆、山藥、烏梅、薏苡仁;甲狀腺腫大堅硬者, 加王不留行、蜈蚣、制鱉甲;外感熱毒熾盛者, 加銀花、虎杖、大青葉。
臨床運用:在甲亢早中期, 運用本方加減治療, 不僅可消除臨床症狀, 如堅持長期治療, 尚能逐漸恢復甲狀腺功能, 且無毒副作用。 若加用西藥, 中西合治, 可減少西藥用量, 其效更佳。 但甲亢後期, 隨病程遷延, 陰損及陽, 或過用寒涼傷及陽氣, 其病機轉化為脾腎陽虛為本, 氣滯、血瘀、痰凝為標之證, 治當溫補脾腎、行氣化瘀、軟堅化痰、散結消癭為法, 本方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