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經方解表識未了(上)

在校讀過《傷寒論》, 病在表, 治用發汗解表, 這是簡單之理, 自認為早已明白。 但隨著臨床見證增多, 反復讀經典, 反復臨床, 漸感到對表證的認識遠未到位, 對表證的治療遠未理解。

記得學生時期, 初次跟隨宋孝志老師實習, 用小青龍湯治療喘咳不得臥, 顯效, 非常驚喜, 並以此習作論文題為《小青龍湯能用於無表證的喘證嗎?》。 具體病例是:27歲男患者, 自幼患咳喘病, 15歲以後加重, 經西醫多方診治無效。 來本院中醫治療亦已2個月, 前醫以宣肺、潤肺化痰方藥多治無效, 用黑錫丹(補腎納氣)過兩, 亦不見效果。 刻下症:喘咳重,

不能平臥, 不得已吞服麻黃素、氨茶鹼以平喘。 胸脹滿悶, 氣短, 痰不易咯出, 吐白泡沫清痰, 自感周身冷, 小便頻數, 張口則口水流出, 苔厚膩黃滑, 脈沉細滑數。 哮鳴音(+++)。

因患者滿口涎水, 故語言不清, 卻不時自語:服熱藥後吐黃痰, 則症可愈, 若痰咯不出, 將憋死矣!精神消沉, 痛苦萬狀。 當時雖課堂學習過《傷寒論》, 但以臟腑經絡辨證為主, 辨證為脾腎陽虛, 痰飲內阻, 腎不納氣, 肺氣失宣, 用小青龍湯(麻黃三錢(泡去上沫), 桂枝木三錢, 五味子三錢, 半夏四錢, 細辛三錢, 乾薑三錢, 白芍三錢, 炙甘草三錢)治療, 服藥3劑感身熱, 吐痰爽快, 喘減已能平臥睡覺, 服一月, 咳喘緩解。 因認為患者是慢性長期咳喘, 不屬外感, 溫陽化飲, 補腎宣肺而取顯效,

認為小青龍湯證無表證。 如今認識到, 實際是對經方理論“表”的概念認識模糊。

通過反復讀《傷寒論》後, 漸知經方理論的“表”與時方理論的“表”是不同的, 《傷寒論》大量內容是講病在表或在裡, 治療講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 是經方治病的主要特點, 正如《漢書·藝文志》所述:“經方者, 本草石之寒溫, 量疾病之淺深, 假藥味之滋, 因氣感之宜, 辨五苦六辛, 致水火之齊, 以通閉解結, 反之于平”。 至此, 對表證概念有所認識, 尤其讀到《傷寒論》第41條:“傷寒, 表不解, 心下有水氣, 幹嘔、發熱而咳, 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 小青龍湯主之”, 認識到小青龍湯方證是有表證的, 對經方的表證引為注意。

實際歷代醫家對表證有不少論及和存有疑惑,

如許叔微認為:“仲景論表證, 一則桂枝, 二則麻黃, 三則青龍。 桂枝則治中風, 麻黃治傷寒, 青龍治中風見寒脈, 傷寒見風脈。 此三者人皆能言之, 而不知用藥對證之妙處, 故今之醫者多不喜用, 無足怪也”, 由於對六經實質認識不清, 而對表證的證治認識模糊, 故對表證證治不能十分把握。 胡希恕先生提出, 經方治病是先辨六經, 繼辨方證, 但怎樣辨識表證的證治, 怎樣認識《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的方證六經所屬, 尚須不斷探討。

又有關專著難得尋覓, 只得從仲景書中探索, 此前作為學習筆記, 不揣冒昧撰寫了《解讀張仲景醫學》。 通過習作, 不但進一步認識了六經、認識了各方證, 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對表證的認識。 如在太陽病(表陽證)篇,

歸類為53個方證, 是以太陽病歸類, 即方以類(六經證)聚, 方證同條, 統觀這些方證可看出:其方劑的組成俱含桂枝或麻黃多見, 其主要功能發汗解表, 其主要適應證為表陽證, 即太陽病。 如進一步分析發現, 這些方劑分為兩大類, 即以桂枝東加減化裁的方劑和以麻黃東加減化裁的方劑, 其適應證為有汗出的中風證和無汗出的傷寒證。 又從桂枝湯類方證和麻黃湯類方證比例構成來看, 桂枝湯方證為33個, 麻黃湯類方證為13個, 桂枝湯類方證明顯多於麻黃湯類方證, 這說明太陽病表陽證以表虛中風類證為多見, 不但見於天行熱病、急性病, 而更多見於慢性病, 故張仲景把桂枝湯方證列於全書之首。

不過要說明的是,

不論是什麼病, 不論是急性病或慢性病, 不論是內傷和外感, 當病在表, 表現為單純的桂枝湯證或麻黃湯證是較少見的, 而多見合併證, 或表裡、或半表半裡合病並病, 或合併痰飲、水濕、瘀血等等, 以是表現為大青龍湯、麻杏石甘湯、桂枝二越婢一湯、小建中湯、桂枝人參湯、柴胡桂枝湯、麻黃加術湯、苓桂術甘湯、桂枝茯苓丸等方證。 因此, 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有關桂枝湯和麻黃東加減的方證還有許多, 雖有關表證太陽病的治療, 但為了便於瞭解其主治和六經病的概念, 未列於太陽病篇解讀, 而放在相應的篇章中, 如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方證, 為太陽陽明合病, 放于太陰病篇;如五苓散方證, 為太陽陽明太陰合病,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方證, 為太陽陽明合病,皆放于陽明病篇;當歸四逆湯,為太陽太陰合病,放于厥陰病篇。習作《經方六經類方證》以六經歸類分篇,亦未把這些方證都歸太陽病,而放在相應的篇章中。這裡也可體驗到,仲景及史前醫家,是通過“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而總結出六經證治規律。從解讀本篇的方證可看到,所謂太陽病,不是指太陽經絡(脈)病、或某一臟腑病;不是指特定的、個別的一個病,而是各種疾病常見的一般的證。它經常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等一系列症狀反映出來,而表現一定的特徵,即在表而病性屬陽,而呈表陽證,這也即太陽病的實質,其治療原則是發汗解表。與太陽病相類的是少陰病,治亦須發汗解表,但因屬虛寒表證,故須強壯發汗解表。

另外,還有生薑、蔥白、蘇葉、葛根、蜀椒、黃芪等組成的解表劑,其適應治療方證亦屬太陽病證或少陰病證。縱觀《傷寒論》記載有單純的表證有太陽病和少陰病的不同,還有與裡、半表半裡合病的不同,這些有關表證的證,不但存在于仲景書中,亦廣泛見於臨床上。

為太陽陽明合病,皆放于陽明病篇;當歸四逆湯,為太陽太陰合病,放于厥陰病篇。習作《經方六經類方證》以六經歸類分篇,亦未把這些方證都歸太陽病,而放在相應的篇章中。這裡也可體驗到,仲景及史前醫家,是通過“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而總結出六經證治規律。從解讀本篇的方證可看到,所謂太陽病,不是指太陽經絡(脈)病、或某一臟腑病;不是指特定的、個別的一個病,而是各種疾病常見的一般的證。它經常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等一系列症狀反映出來,而表現一定的特徵,即在表而病性屬陽,而呈表陽證,這也即太陽病的實質,其治療原則是發汗解表。與太陽病相類的是少陰病,治亦須發汗解表,但因屬虛寒表證,故須強壯發汗解表。

另外,還有生薑、蔥白、蘇葉、葛根、蜀椒、黃芪等組成的解表劑,其適應治療方證亦屬太陽病證或少陰病證。縱觀《傷寒論》記載有單純的表證有太陽病和少陰病的不同,還有與裡、半表半裡合病的不同,這些有關表證的證,不但存在于仲景書中,亦廣泛見於臨床上。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