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愛網”最新載文, 刊出10種最常見眼神的心理秘密。
眼角微皺。 心理學家發現, 由衷地高興時, 眼角會出現皺紋(魚尾紋)。 而“社交禮貌式”微笑往往只涉及唇部動作, 屬於假笑。
目光躲閃。 在談話中回避目光接觸, 常被視為不真誠或不值得信賴。 然而, 心理學研究表明, 不誠實的人目光接觸反而更多。 目光接觸少或者沒有目光接觸, 可能是害羞、緊張或無聊等多種心理活動的表現。
直視對方。 “交談時雙眼直視對方”所傳遞的資訊包括:雙方在一起很放鬆、很自信, 而且對談話很專注。 因此, 保持目光接觸可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長時“閉”眼。 長時間閉目養神、遮住雙眼和耷拉眼皮的心理潛臺詞是“我根本不想聽到這件事”。 比如, 老闆要求員工加班, 員工可能會邊揉眼睛邊回答“沒問題”。 事實是, 他壓根就高興不起來。
頻繁眨眼。 心理學家和體態專家已經發現, 緊張或困惑會導致眨眼頻率增加。 當人們撒謊或感覺壓力大時, 也可能不知不覺地頻繁眨眼。
眼皮下垂。 “不怎麼眨眼”或“一臉茫然”說明當事人沒有用心聽你講話。 厭倦時的體態語還包括:反復摳手指、打哈欠、看表等。
眼珠亂轉。 眼睛左右轉動或者向下看, 通常表明“正在處理信息”。 這樣的眼神在求職中應儘量避免, 否則容易被誤解為“缺乏誠意”或“試圖掩蓋某種事實”。
眯眼。 眯眼可準確顯示不適、壓力、評判、甚至是憤怒。
瞪大雙眼。 當人們對某人或某物感興趣時, 瞳孔會放大。
眼睛發亮。 多項研究表明, 眼睛裡的光會隨情緒的變化而發生改變。 因此, 高興時, 眼睛會發光。 悲傷抑鬱時, 眼光也會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