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獨特的七夕保健習俗

“七夕今宵看碧宵, 牛郎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盡紅絲幾萬條。 ”這是唐代詩人林傑寫的七夕風情詩《乞巧》。 但是, 在臺灣和閩南地區自古以來卻不重乞巧, 而重保健

節日前夕, 幾乎家家都要購買石榴和中藥“使君子”。 七夕晚餐就用買來的“使君子”煮雞蛋、螃蟹、瘦肉、豬小腸等食物。 吃罷晚飯後, 大人小孩一起分食石榴。 “使君子”和石榴這兩種食物有其共性, 那就是具有一定的驅蟲功能,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使君子)主治小兒五疳, 小便白濁。 殺蟲, 療瀉痢, 健脾胃, 除虛熱, 治小兒百病瘡癬。

”傳統中醫習慣用使君子防治小兒蛔蟲、蟯蟲等症, 因其味香甜, 兒童也特別喜愛吃。

石榴在閩南和臺灣甚多, 多數家庭都栽植。 “石榴”是可供入藥的水果, 《廣濟方》、《外台秘要》、《太平聖惠方》等古醫書中均有收錄, 其根皮堿有驅除絛蟲作用。 石榴樹根、幹枝皮煎劑均作用於寄生蟲的肌肉, 使其陷於持續收縮狀態, 故有驅蟲效果, 治療絛蟲、鉤蟲、蛔蟲、薑片蟲。 說來有趣, 當地七夕的晚餐, 多數家庭習慣煮食紅糖乾飯, 這對誘蟲吃藥也起了輔助作用。

因何獨特的保健節俗?相傳出自北宋名醫吳夲。 宋代景佑元年, 閩南和臺灣一帶瘟疫流行, 疫區人亡田荒, 吳夲目睹家鄉閩南大人小孩面黃肌瘦, 大都患有蟲病, 就先從驅蟲入手, 宣導大家在七夕節購食使君子、石榴,

因七夕節這天好記, 又時逢石榴旺產季節。 老百姓都遵囑去做, 後來形成了一種節俗沿傳至今。 人們感念這位醫德高尚和醫術高超的名醫, 譽稱他為“先生公”、“大道公”、“真仙師”, 就連當時的 “萬萬歲”也賜封吳夲為“萬壽無極保生大帝”稱號。 僅在臺灣, 奉祀吳夲的廟宇有註冊的就多達162座。 直到現在, 閩南和臺灣不少地區仍沿襲七夕節吃糖乾飯和用石榴、檳榔、使君子驅蟲的保健習俗。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