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藥渣也可妙用 倒掉不如這樣用

現在很多人都有服用中藥調理身體以及治病的習慣, 主要是覺得中藥治病的效果好, 而且副作用小, 但是我們每次煎完中藥後, 藥渣是怎麼處理的呢?是不是就直接倒掉的呢?藥渣有什麼用?如何煎中藥以及煎中藥的正確方法?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大多人人在煎好中藥之後都會把藥渣給倒了, 其實這是非常浪費的行為, 而且藥渣也是能夠變廢為寶的, 一起來瞭解下。

每次煎完藥, 看著那一大鍋的藥渣被倒掉就覺得好浪費, 煎藥就像熬湯一樣, 把藥渣倒掉就相當於把湯喝了, 肉扔掉。 尤其是當藥渣裡面有很多補益的大棗、何首烏,

我們不知道的是, 其實這些藥渣是可以用來外敷的。

中藥湯劑藥渣的使用

長期以來, 治療體表疾患之湯劑只服用藥液, 而多數藥渣被廢棄, 誠屬可惜。 用藥熥燙之法, 雖古已有之, 歷代醫家亦多有運用, 但是專門論述此法者不多。 本文旨在闡明, 在運用湯劑治病的同時, 充分利用和發揮藥渣的作用, 可進一步提高療效。

藥渣的功效

你知道嗎, 中藥渣在特定的情況下, 比藥液更加具有治療作用。

人們治病只能飲服藥液, 不能吞食藥渣, 然而人們可以利用藥渣, 令其發揮治療作用。 要使藥渣發揮作用, 就必須使其作用於病變部位才好。 然而藥物能否到達病變部位, 怎樣到達(所謂用藥的途徑和方式),

以及到達的速度和程度如何?這要受許多因素的影響。 如果藥物能迅速地到達疾病的部位, 而且藥液濃度又較大, 即所謂生物利用度較高, 則治療效果就越好。 湯劑之所以較其他劑型(如片、丸、散等療效快, 效果好, 其原因也就在於此。

根據實驗得知, 藥渣比藥液的含藥濃度高。 因此, 可通過皮膚外用藥渣增強局部用藥濃度和藥物作用持續時間, 並能改善血液迴圈、活血化瘀消腫。 所以, 內服湯劑及外敷藥渣同時使用, 能提高療效縮短療程。

藥渣的使用方法

將擬煎之原藥裝於大小合適的紗布袋中, 連煎兩次, 取藥液內服(亦可煎後將藥渣盛于沙布袋)。 根據病變性質、範圍大小可分別採取藥渣外敷或擦拭。 一般病變範圍較小的如流行性腮腺炎、結合膜炎等可採用外敷。

病變範圍較大如皮膚病可趁熱反復擦拭。 皆為每日三次, 每次20-30分鐘。 用後之渣袋置於藥鍋中, 待下次用時加水少許, 煮沸即可。 每劑渣袋可連續使用兩天后更換。

有些疾病其實外敷比內服效果更好, 像是栓劑、貼劑就是因為外用的效果更好, 中藥煎煮只是用水把中藥裡面的成分提取了出來, 但是很多成分是不溶于水的, 而且藥渣的藥物濃度要高得多, 所以如果是人體比較表淺的疾病, 諸如皮膚、黏膜疾患之感染、腫脹、硬節;血管疾病之血栓性靜脈炎、閉塞性脈管炎;四肢關節的腫脹、外傷;眼病的結膜炎等等, 皆可內服藥液、外敷藥渣。

中藥藥渣泡腳足療方法

煎完中藥後剩下來的藥渣, 很多人就直接給丟掉了, 但是其實藥渣中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藥性存在的, 依然能“廢物利用”。

以糖尿病患者常服的中藥來說, 患者就可以將自己的中藥殘渣用來泡腳。 因中藥方都是根據病人所患疾病對症下藥的, 故利用這些藥渣殘存的藥性泡腳, 可以起到“原湯化原食”的妙用

同時, 用溫水浸泡中藥渣來泡腳, 不僅能促進血液迴圈, 接受藥渣輕微的物理刺激, 還可以舒活經絡、溫暖全身、促進睡眠。 對於糖尿病患者, 用自己服用的中藥渣泡腳, 還可緩解糖尿病引起的皮膚乾裂、血液迴圈不暢、腳痛腳麻等併發症。

藥渣泡腳方法很簡單, 每天晚上睡前泡一次, 每次泡20分鐘即可。 把中藥殘渣用溫水加熱後,

撇出藥渣即可泡腳。 水溫一般在40℃左右(糖尿病人儘量使用低於40℃的溫水, 因其末梢神經遲鈍, 對水溫不敏感, 需要家人説明控制水溫, 以免燙傷)。

需要注意的是, 並非所有人都適用中藥渣足浴法。 高血壓病人應儘量避免熱水泡腳, 以免因促進血液迴圈, 使血壓迅速升高;孕婦若長時間用熱水泡腳有流產的風險;一些老年人長時間泡腳, 血管一味擴張, 也很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可用40℃左右溫水泡腳10分鐘, 血管稍擴張後, 再用30℃左右低溫水泡10分鐘, 促進血管收縮, 人為地保血管的柔韌性。

如何正確的煎中藥以及喝中藥

如今不少人會選擇中藥來做一些身體上的調養, 中藥在某些方面確實比西藥更加能起到作用, 但是中藥作為一種藥材, 使用正確了能使人身體康復,使用不正確卻會帶來意外的壞處。其實,煎中藥、喝中藥都有很多講究,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下面就為大家介紹煎藥和忌口的問題。

中醫博大精深,煎藥就有很多學問,煎藥器具的選擇、用水量的多少、煎藥的順序,這些都是有講究的,喝藥、忌口也有很多需要注意。

關於煎藥的講究

煎藥方法

煎藥器具:砂鍋最好,搪瓷類次之,忌用銅、鐵、鋁等金屬類器具,以免發生化學反應。

煎藥用水:自來水即可,有條件者用泉水更好,加水量以浸過藥面為度。煎藥之前,先用冷水將飲片浸泡半小時,以使有效成分容易析出。

煎藥時間:煎藥時間根據藥物的種類、性質而定。一般藥物在煎煮時,先用武火煮開,然後改用文火煎煮20~25分鐘。滋補類藥物煎煮的時間要長一些,如地黃、首烏、杜仲等,可以煎30~35分鐘。但解表、清熱,或芳香類藥物,如桂枝、荊芥、防風、薄荷、藿香等,煎煮10~15分鐘即可,以防有效成分揮發。同時,煎藥時不要頻繁打開鍋蓋,以免有效成分過多蒸發損失。

特殊藥物的煎煮

先煎:貝殼類、礦石類藥物,如龍骨、牡蠣、珍珠母、龜板、鱉甲、石決明、磁石等,因其質地堅硬,有效成分難以煎出,宜先煎20~30分鐘。

後下:氣味芳香、容易揮發的藥物,如薄荷、砂仁等,要後下,一般在其他藥物快煎好前5分鐘入鍋,以防有效成分揮發。

包煎:有些藥物煎煮後容易使藥汁混濁,或對消化道、咽喉有刺激,要用布將藥包好入煎,如赤石脂、車前子、旋覆花等。

另煎:某些貴重藥物,為最大程度保存其有效成分,需要另煎,如人參、冬蟲夏草等。

烊化:一些膠質類、黏性大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飴糖、蜂蜜等,不能與其它藥入煎,應單獨加溫溶化,或用熱藥湯將其化開,以免同煎時因粘鍋而將藥煮焦。

沖服:散劑、丹劑、小丸劑、自然藥汁,或芳香、貴重藥物,以沖服為宜,如牛黃、羚羊角粉、三七粉、沉香末、紫雪丹、六神丸等。

服藥方法

服藥次數

一般情況下,都是煎好後溫服,1劑藥一般早晚各煎1次,或將1劑藥煎好1次後,將藥液倒於碗中,再加水煎第2次,然後合併二次藥液,分2次服。此外,根據患者具體病情,有些藥物可以2天1劑,也有的可以煎好後代茶喝,如各種藥物涼茶、六一散等等。

服藥時間

補藥或治下焦(橫膈以下)病的藥物,宜飯前服;對胃有刺激的藥物,應飯後服;治失眠的藥物,宜睡前服;驅蟲藥,宜空腹服;嘔吐病人,宜少量頻服;治寒性病的藥物,宜溫服;治熱病的藥物,宜冷服。

服藥時間

補藥或治下焦(橫膈以下)病的藥物,宜飯前服;對胃有刺激的藥物,應飯後服;治失眠的藥物,宜睡前服;驅蟲藥,宜空腹服;嘔吐病人,宜少量頻服;治寒性病的藥物,宜溫服;治熱病的藥物,宜冷服。

關於忌口的講究

有人問,在服用中藥時,中醫往往要求忌口,如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或油膩食物等,那麼忌口是在服藥期間還是吃中藥的前後多少天?還是今後一直都要忌口?

其實,中醫之所以講究忌口,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醫看病是講究辨證的,二是中藥具有四氣五味,而食物同樣也具有四氣五味

疾病有寒熱虛實,即使同一種病,也會因病人的體質不同而有寒熱虛實的差異。因此,中醫不但在治療上用藥物以補偏救弊,在飲食上也要結合病情而進行忌食或“偏食”,以增強藥物的治療作用,或降低其副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忌口”,實際上也是中醫治療的一部分。在臨床實踐中,我們發現一些食物也有類似藥物的四氣五味,為了避免食物對藥物產生不良影響,於是就產生了中醫“忌口”一說。

忌口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根據疾病的性質而忌口,屬於病性忌口。如各種熱證、上火的人及外感病,應忌食辛辣、肥甘、油膩、煎炸食物;而寒涼病證者,則應忌食生冷或性質寒涼的食物;哮喘發作期間,忌食蛋、奶、魚、蝦等高蛋白食物;痔瘡、皮膚病者,忌食海鮮、羊肉、狗肉等發物;水腫病患者,忌食鹽;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膩等。

二是根據所服藥物的特性和配伍禁忌而忌口,屬於藥性忌口

如服人參時,忌蘿蔔;服鱉甲時,忌莧菜、薄荷;服茯苓時,忌醋等。

此外,服任何中藥時都不要喝濃茶,因濃茶中含鞣酸很多,與中藥同服會降低療效,應以喝白開水為主。

至於忌口應以多少天為宜,則當視病情而定。外感病,在服藥期間至感冒痊癒後一周內,都要堅持忌口;內傷雜病、慢性疾病,在服藥期間至病癒後一個內,要堅持忌口;有些疾病則要求終生忌口,如糖尿病終生忌甜食、肝病終生忌酒等。

但話又說過來,也不必把忌口過分擴大,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什麼都不能吃,身體很虛弱,病怎麼能很快痊癒呢?同時,過分的忌口也造成用藥的困難,身體虛弱,消化能力低下,給什麼藥都不靈了。所以,我的觀點是,患病期間的飲食,只要不違背病性和藥性,不違背脾胃的消化功能,愛吃什麼就吃什麼去。

結語:原來藥渣也是可以變廢為寶的,大家以後如果再煎中藥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不要隨便給倒了哦,我們可以用來外敷或者泡腳等。同時,煎中藥以及服用中藥也是有講究的。

使用正確了能使人身體康復,使用不正確卻會帶來意外的壞處。其實,煎中藥、喝中藥都有很多講究,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下面就為大家介紹煎藥和忌口的問題。

中醫博大精深,煎藥就有很多學問,煎藥器具的選擇、用水量的多少、煎藥的順序,這些都是有講究的,喝藥、忌口也有很多需要注意。

關於煎藥的講究

煎藥方法

煎藥器具:砂鍋最好,搪瓷類次之,忌用銅、鐵、鋁等金屬類器具,以免發生化學反應。

煎藥用水:自來水即可,有條件者用泉水更好,加水量以浸過藥面為度。煎藥之前,先用冷水將飲片浸泡半小時,以使有效成分容易析出。

煎藥時間:煎藥時間根據藥物的種類、性質而定。一般藥物在煎煮時,先用武火煮開,然後改用文火煎煮20~25分鐘。滋補類藥物煎煮的時間要長一些,如地黃、首烏、杜仲等,可以煎30~35分鐘。但解表、清熱,或芳香類藥物,如桂枝、荊芥、防風、薄荷、藿香等,煎煮10~15分鐘即可,以防有效成分揮發。同時,煎藥時不要頻繁打開鍋蓋,以免有效成分過多蒸發損失。

特殊藥物的煎煮

先煎:貝殼類、礦石類藥物,如龍骨、牡蠣、珍珠母、龜板、鱉甲、石決明、磁石等,因其質地堅硬,有效成分難以煎出,宜先煎20~30分鐘。

後下:氣味芳香、容易揮發的藥物,如薄荷、砂仁等,要後下,一般在其他藥物快煎好前5分鐘入鍋,以防有效成分揮發。

包煎:有些藥物煎煮後容易使藥汁混濁,或對消化道、咽喉有刺激,要用布將藥包好入煎,如赤石脂、車前子、旋覆花等。

另煎:某些貴重藥物,為最大程度保存其有效成分,需要另煎,如人參、冬蟲夏草等。

烊化:一些膠質類、黏性大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飴糖、蜂蜜等,不能與其它藥入煎,應單獨加溫溶化,或用熱藥湯將其化開,以免同煎時因粘鍋而將藥煮焦。

沖服:散劑、丹劑、小丸劑、自然藥汁,或芳香、貴重藥物,以沖服為宜,如牛黃、羚羊角粉、三七粉、沉香末、紫雪丹、六神丸等。

服藥方法

服藥次數

一般情況下,都是煎好後溫服,1劑藥一般早晚各煎1次,或將1劑藥煎好1次後,將藥液倒於碗中,再加水煎第2次,然後合併二次藥液,分2次服。此外,根據患者具體病情,有些藥物可以2天1劑,也有的可以煎好後代茶喝,如各種藥物涼茶、六一散等等。

服藥時間

補藥或治下焦(橫膈以下)病的藥物,宜飯前服;對胃有刺激的藥物,應飯後服;治失眠的藥物,宜睡前服;驅蟲藥,宜空腹服;嘔吐病人,宜少量頻服;治寒性病的藥物,宜溫服;治熱病的藥物,宜冷服。

服藥時間

補藥或治下焦(橫膈以下)病的藥物,宜飯前服;對胃有刺激的藥物,應飯後服;治失眠的藥物,宜睡前服;驅蟲藥,宜空腹服;嘔吐病人,宜少量頻服;治寒性病的藥物,宜溫服;治熱病的藥物,宜冷服。

關於忌口的講究

有人問,在服用中藥時,中醫往往要求忌口,如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或油膩食物等,那麼忌口是在服藥期間還是吃中藥的前後多少天?還是今後一直都要忌口?

其實,中醫之所以講究忌口,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醫看病是講究辨證的,二是中藥具有四氣五味,而食物同樣也具有四氣五味

疾病有寒熱虛實,即使同一種病,也會因病人的體質不同而有寒熱虛實的差異。因此,中醫不但在治療上用藥物以補偏救弊,在飲食上也要結合病情而進行忌食或“偏食”,以增強藥物的治療作用,或降低其副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忌口”,實際上也是中醫治療的一部分。在臨床實踐中,我們發現一些食物也有類似藥物的四氣五味,為了避免食物對藥物產生不良影響,於是就產生了中醫“忌口”一說。

忌口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根據疾病的性質而忌口,屬於病性忌口。如各種熱證、上火的人及外感病,應忌食辛辣、肥甘、油膩、煎炸食物;而寒涼病證者,則應忌食生冷或性質寒涼的食物;哮喘發作期間,忌食蛋、奶、魚、蝦等高蛋白食物;痔瘡、皮膚病者,忌食海鮮、羊肉、狗肉等發物;水腫病患者,忌食鹽;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膩等。

二是根據所服藥物的特性和配伍禁忌而忌口,屬於藥性忌口

如服人參時,忌蘿蔔;服鱉甲時,忌莧菜、薄荷;服茯苓時,忌醋等。

此外,服任何中藥時都不要喝濃茶,因濃茶中含鞣酸很多,與中藥同服會降低療效,應以喝白開水為主。

至於忌口應以多少天為宜,則當視病情而定。外感病,在服藥期間至感冒痊癒後一周內,都要堅持忌口;內傷雜病、慢性疾病,在服藥期間至病癒後一個內,要堅持忌口;有些疾病則要求終生忌口,如糖尿病終生忌甜食、肝病終生忌酒等。

但話又說過來,也不必把忌口過分擴大,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什麼都不能吃,身體很虛弱,病怎麼能很快痊癒呢?同時,過分的忌口也造成用藥的困難,身體虛弱,消化能力低下,給什麼藥都不靈了。所以,我的觀點是,患病期間的飲食,只要不違背病性和藥性,不違背脾胃的消化功能,愛吃什麼就吃什麼去。

結語:原來藥渣也是可以變廢為寶的,大家以後如果再煎中藥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不要隨便給倒了哦,我們可以用來外敷或者泡腳等。同時,煎中藥以及服用中藥也是有講究的。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