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腫瘤科>正文

DNA晶片可能成為癌症剋星

“癌症”目前還是導致人類死亡的第一大敵。 擔負著克服癌症重任的則是基於半導體微加工技術的DNA晶片。

癌症至今未被消滅, 是因為癌症的致病機理尚不清楚的緣故。 目前已經發現致癌基因多達數百個。 而且並不是單純抑制基因活動就能抑制癌症發病。 比方說, 癌症的發病與活性氧和食物中的致癌物有關, 但這些又與人類生存必需的氧氣和食物密切相關。 也就是說, 抑制致癌基因的活動有可能影響到人類生命活動的正常部分, 這些就表現為副作用。

於是就有了一種假設:遏制癌症的發病必須同時控制多個基因,

而不是某個特定基因。 也即使某個基因活動增強, 而讓其他基因受到抑制, 這在每個人身上其模式都是不一樣的。 為了抑制癌症的發生, 就要使這種異常的模式恢復到正常的狀態。 作為這種假設的證據, 目前已經發現HIV(獲得性人體免疫缺乏症)和MRSA(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治療藥物, 一種沒有作用, 而多種藥物混合投放就能夠見效的現象。

如果這個假設正確, 那麼DNA晶片將成為調查病人基因模式的“唯一手段”(名古屋大學教授馬場嘉信)。 特別是, 如果發揮日本以半導體為首的製造技術, “很可能實現可靠性、定量性優異的DNA晶片”(馬場)。

不過, 令人頭疼的是“同時精通工學和醫學的兩用人才短缺”(馬場)。

雖然有些大學決定開展“醫工合作”, 但也只是剛剛起步, 且為數不多。 以前, “藥事法的規定”被看做是DNA晶片普及的障礙, 而在最近, 隨著該法的修改, “審查體制滯後”(馬場)則成為了新的障礙。 DNA晶片在分類上不屬於藥品, 而是醫療器件, 而在日本, 對醫療期間進行審核的只有十幾名審查官。 導致這種現象的不光是因為醫療儀器廠商少, 工學、醫學兩用人才的短缺也產生了負面影響。

DNA晶片是日本能夠取勝的技術領域。 其應用範圍能覆蓋全人類, 因此, 只要控制這一領域, 產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日本半導體廠商和電子廠商不妨向這一領域全面出擊。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