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放療已有100年歷史, 在肝癌治療上的應用也有30^-40年時間.較早應用的是外照射放療, 臨床應用表明放療是一種有效的殺滅局部肝臟腫瘤的手段, 具有使腫塊縮小, 黃疽減退、腹痛、腹脹減輕的作用, 但症狀緩解期短暫, 總體療救仍不能令人滿意·其主要原因是外照射放療的併發症—放射性肝炎限制了其療效.自本世紀初放射元素鐳被發現之後, 就有鐳針組織間放療的實驗, 但因技術等因素使之沒有發展, 直到60年代初Frank ellis發明後裝放療法, 才使之得以迅速發展, 並首先在乳腺、頭頸、婦科及腦膠質腫瘤的治療上取得成功,
2.肝癌間質放療的原理
肝癌的放射根治劑裡在6OGy/3。 次6周左右, 而正常肝的耐受劑# (30---35Gy/3-4周)低於這個劑量, 況且90%以上的肝癌發生於肝硬變的基礎之上, 因而當傳統的外照射放療給予大體積的高劑盈照射時, 不可避免地將產生放射性肝炎, 並伴有肝細胞壞死和膽管纖維化。 間質放療則可使較大放射劑量達到腫瘤, 而達周圍正常組織的量很少, 不會造成損害。 間質放療殺傷腫瘤的作用依然是放射線, 但與外照射相比具有明顯不同的特點。 近年來隨著遙控後裝(After loading)技術的應用, 電腦技術的引入, 新的放射性同位素的發現及影像學技術的進步,
①採用後裝技術, 極大地提高了放療保護的安全性, 輻射源的活度可增強許多倍, 並利於提高插針.、擺位和固定的精度;②應用電腦進行劑量分析, 並通過調整各放射源在不同位置停留時間不同, 使各被照射處達到理想的照射劑量;③選用新型的放射源(137CS、 "'Ir,60C。 等)採用18Gy/h以上的高劑量率, 照射時間短, 可減少病人痛苦, 並利於術中應用, 也適於經皮穿刺插針治療, 安全且方便, ④可在影像指導下, 根據腫瘤大小, 選用單針或多針放療, 準確而徹底;⑤所用同位素的放射線主要是了射線, 在組織內衰減快, 輻射源周圍某一點處的照射盆率與其離放射源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在腫瘤中心放射源處的放射線強,
3.肝癌間質放療後的病理變化
肝癌外放射治療的某些病例在放射治療以後再進行手術可以看到放射區的廣泛纖維化及腫瘤細胞的退行性變化, 甚至有鈣化或骨化形成者。 由於肝內轉移痛較原發性肝痛對放療更敏感, 目前主要是應用間質放射治療轉移性肝癌, 病理可見以放射源為中心的一定區域內出·現放射性壞死, 遠離放射源的區域不受損害, 但有關其病理變化的特點尚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