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隨著環境的惡化和社會節奏的加快, 人們逐步進入了亞健康的狀態, 很多人也越來越注重養生和中醫理論。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 脾為後天之本”,當中認為脾是人體出生以後養生重點。 脾主要負責運化水濕, 因此是“生痰之源”.簡單地講, 如果脾的功能發生異常, 人體的水液代謝就會出現問題, 異常堆積, 就會產生痰濕。 因此, 也有“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說法。
痰濕一旦形成, 又會成為致病因素, 流竄到哪裡就在哪裡搗亂:在頭部, 導致頭暈目眩, 甚至神志不清;到了口, 就會口中黏膩發甜;停在咽喉,
中西醫對痰不同看法
西醫所說的痰, 主要是指人體呼吸道的分泌物, 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症狀之一。 中醫所說的痰則內涵更廣。 從性質上講, 中醫將痰分為有形和無形。 有形之痰看得見, 摸得著, 能聽見聲。 除了老百姓熟知的能咳出的痰, 能用手摸到的甲狀腺結節、脂肪瘤, 以及急性胃腸炎導致的腹中轆轆作響的“痰飲”也是有形的痰。 無形之痰則潛伏在體內, 看不見, 摸不著, 但可以通過望、聞、問、切判斷痰的存在。
望聞問切識別“痰”
望
主要是望形體、望舌苔。 中醫講“肥人多痰濕”,就是指肥胖的人體內多有“無形之痰”.脂肪具有“痰”的污濁、黏滯、稠厚的特性, 由體內水濕中的污濁部分凝聚而成。 皮膚油膩、身材肥胖, 是痰濁內阻的表現。 舌苔厚膩, 是水濕污濁最直觀的表現。
聞
主要是聞氣味。 體內痰濕嚴重的人, 一般體味較大, 口氣也較重。
問
過多的痰飲水濕沉積在體內, 就像一塊浸滿了水的海綿, 這樣的人常常覺得身體沉重乏力、倦怠遲緩。 追問病史, 很多還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高尿酸血症等問題。
切
切肌膚、搭脈象。 痰濕的人皮膚表面常可摸到腫塊, 如脂肪瘤、腱鞘囊腫、甲狀腺結節、腫大的淋巴結等, 摸上去手感柔韌,
如何預防痰的形成
預防痰的形成, 先要重視調理體質。 對痰濕體質的人來說, 飲食要清淡, 少油少鹽, 少冰少糖, 進食速度和食量也要節制;適當多吃健脾利濕、化痰祛濕的食物, 如海帶、冬瓜、白蘿蔔、扁豆、洋蔥、薏苡仁、紅小豆、紫菜、白果等;平時多參加體育鍛煉, 這樣才能調動自身的正氣, 把“體內的垃圾”清除掉。
對已經形成的痰, 要“給邪以出路”:“痰在上, 引而越之;痰在中, 分而化之;痰在下, 淡滲利之。 ”以咳出的有形之痰為例, 化痰最重要的是分清寒熱。 如果是黃色黏痰, 量少難咳, 屬熱;色白質稀, 量多易咯, 屬寒。 前者要清熱化痰, 可用川貝枇杷露, 後者應溫肺化痰,
從內而外的治療才能徹底的根除疾病, 中醫正好符合了這一特點, 掌握了內部的規律, 化痰也不再是一件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