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6歲前不適合看動畫片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李躍兒認為, 家長應該儘量將世界真實、美好、樸實、溫馨的一面展現給孩子看, 讓他們從小在心裡構建一個美好和諧的社會, 這樣他們才會嚮往它並融入它。  
●動畫片因為它不是真實的, 成年人在創作動畫片時難免加入了虛構的不現實成分。 思想並未成熟的孩子們很可能將虛構的動畫世界錯當成現實的人類社會。  
●孩子在6歲之前應該以直觀教育為主, 不適合看動畫片, 孩子如果要看, 可以看與實際生活經驗相近內容的動畫片, 家長也需要加以適當的引導。  
日前, 《西部商報》報導,
很多孩子家長通過熱線電話反映電視臺播出的動畫片中充斥著愛情和暴力元素, 對孩子造成了不利影響, 也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造成了障礙。 更有憤怒的家長, 要組團狀告電視臺。  
上世紀80年代以後出生的孩子, 基本上都是在電視動畫片的陪伴下度過童年的, 美麗善良的花仙子、聰明的一休、無所不能的機器貓、團結可愛的藍精靈……太多太多的形象在我們幼小的心靈中紮根。  
隨著社會的發展, 動畫片的內容更加豐富, 甚至成年人也加入了動畫片的“粉絲”隊伍。 誰又能說寶蓮燈、花木蘭、獅子王這樣的大製作動畫僅是拍給孩子們看的呢?受眾擴大了, 為了迎合勢力更為壯大的成年人需求, 動畫片中逐漸加入愛情、武打等流行成分,
這些成分吸引了成年人, 可是孩子們能理解嗎?該理解嗎?這可能就是家長們憤怒的原因之一。  
那麼如今的家長和孩子該如何應對動畫片的變化呢?記者採訪了著名兒童教育專家李躍兒, 她建議孩子在6歲之前應該以直觀教育為主, 不適合看動畫片, 孩子如果要看, 可以看與實際生活經驗相近內容的動畫片, 家長也需要加以適當的引導。  
(摘自《大眾健康》) 
儘量為孩子展現現實世界的美好 
當記者見到李躍兒的時候, 她正在為幼稚園裡的孩子們手工製作教具, 她希望手工勞動能成為她和孩子們交流的另一種方式。  
“孩子剛剛走進這個全新的世界, 世界是什麼樣的?這是孩子最想知道的問題, 當然也是家長和老師應該告訴他們的。
”李躍兒認為, 家長應該儘量將世界真實、美好、樸實、溫馨的一面展現給孩子看, 讓他們從小在心裡就建構一個美好和諧的社會, 這樣他們才會嚮往它並融入它。  
動畫片一般是通過可愛的形象、一定的故事情節來講述一些道理或者塑造形象。 因為它不是真實的, 成年人在創作動畫片時難免加入了虛構的不現實成分。 思想並未成熟的孩子們很可能將虛構的動畫世界錯當成現實的人類社會。  
李躍兒講了一個身邊孩子的故事。 一個孩子經常看到動畫片裡的美麗女人被稱作妖精, 在現實生活中看見打扮入時的阿姨也毫不猶豫地脫口而出, 叫人家“妖精”, 當時的場景十分尷尬。 面對媽媽的指責和阿姨的疏遠,
孩子覺得很冤枉。 李躍兒解釋說, 在孩子們的眼中妖精、鬼怪和兔子一樣, 沒有任何貶義的成分, 孩子們的稱呼沒有惡意, 但是卻遭來大人的反感, 這樣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變得沉默。 所以應該將世界美好的東西展現給他們看, 隨著他們慢慢長大, 他們自己會接受這個世界的不完美。  
不要用暴力喚醒孩子 
情節和衝突是電視藝術的必備要素, 殘酷的競爭是現代社會最明顯的標誌。 現代的動畫片如何“鬧中取靜”, 恐怕是製作人應該關注的話題。  
李躍兒說, 孩子們剛剛面對這個世界時, 世界是完美的, 他們可以無憂無慮地享受世界, 享受童年。 可是, 他們從動畫片裡看到了奧特曼打怪獸, 看到了孫悟空除妖降魔,
拳腳相加, 雖然動畫片反映的是正義與邪惡之間的較量, 但是他們接收到的也許只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壞人, 我們必須用武力戰勝他們, 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樣的人是壞人, 所以, 他們就會把小朋友和一些陌生人想像為壞人, 把自己想像為英雄, 並對小朋友大打出手。  
過多接受這種教育的孩子, 他們會把自己當作正義的化身, 遇到自己看不慣的事物就模仿動畫形象, 採用暴力手段, 甚至還認為打人的動作很“酷”。  
“語言同樣也會喚醒孩子。 ”李躍兒說, 孩子對世界的認識是隨著他們的生命節律進展的, 什麼時期發展什麼都有著自己的節律, 如果孩子的認知和經驗還達不到, 而過早受到那方面語言和知識的灌輸, 就會打亂孩子的天然節律,給孩子的發展造成損傷。帶有語言的動畫片沒有給孩子留下想像的空間,看起來像是不費勁,也吸引孩子,孩子看動畫片的時候就會很乖,因而受到家長的喜歡。但這些有語言的畫面,使孩子失去了想像的空間,孩子的大腦裡充斥著動畫片中的形象,而不是自己從生活經驗中昇華出的有創造性的形象。 
動畫片易給孩子造成誤導 
即便是與現實再貼合的動畫片也是抽象的,時間和空間都被濃縮,孩子正好是對時間和空間建立認識的階段,這樣的濃縮會給孩子造成誤導,覺得世界就是這麼小,任何事情都能很快完成。 
李躍兒認為,孩子在不停地探索這個世界,我們給他們展示什麼,他們就會吸收什麼。短短20分鐘的動畫片可能會濃縮主人公一個月的內容,習慣這種“速度”的孩子常常不理解,為什麼一件毛衣媽媽需要織上半個月,而動畫片裡的貓媽媽剛拿起針就馬上織好了,為什麼小熊10分鐘就能學會彈鋼琴,而自己學了一年還沒有什麼進步。慢慢地,孩子會厭煩長時間沒有進展的工作,同時一種自卑感在他們的心中形成。 
“過於強調結果,是動畫片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數十集的動畫片想要講述一個完整複雜的故事,必然省略很多過程性的內容,對於藝術來說,這很正常,然而對於孩子,這會讓他們忽略很多他們應該得到的經驗。”李躍兒說。 
我們的生活、工作並不是都像開頭和結尾那麼精彩,更多的時間是在經歷漫長的過程,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工作是快樂的,為了目標努力的過程也是快樂的,只有經歷了艱難的過程才能收穫結果。 
孩子說愛是好事 
動畫片裡充斥著愛情元素,是家長們對動畫片存在質疑的一個主要原因。對此,李躍兒卻不以為然。 
她覺得,愛是人類永恆的主題,這個世界如果沒有愛將會變得冷漠。在有些家長的眼中,愛情就必然與性聯繫在一起,因而是“少兒不宜”的。但是孩子們眼中的愛是純潔的,愛代表的是友誼,是“我想對你好”、“我想跟你一起玩”、 “我覺得你很漂亮”等,他們的表達方式也許是擁抱,也許是交換一塊糖,也許只是一句“我喜歡你”。即便是“我要跟你結婚”這樣的話,代表的也絕不是真正的有性的婚姻,而是“我要照顧你,並且永遠不跟你分開”的承諾。 
這個世界是需要愛的,有愛就要表達,孩子們純潔的方式也許還值得成年人學習呢。李躍兒常常想,如果連孩子們對愛都諱莫如深,這個世界該多麼悲慘。 
晚上吃完飯,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聊聊天,做做手工,這是李躍兒最理想的生活狀態。她覺得,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面對面的交流,他能體會到人間最真實的情感。在交流中,孩子們可以吸收到我們所熟悉和喜愛的人的特質,從而形成他們自己的特質。
就會打亂孩子的天然節律,給孩子的發展造成損傷。帶有語言的動畫片沒有給孩子留下想像的空間,看起來像是不費勁,也吸引孩子,孩子看動畫片的時候就會很乖,因而受到家長的喜歡。但這些有語言的畫面,使孩子失去了想像的空間,孩子的大腦裡充斥著動畫片中的形象,而不是自己從生活經驗中昇華出的有創造性的形象。 
動畫片易給孩子造成誤導 
即便是與現實再貼合的動畫片也是抽象的,時間和空間都被濃縮,孩子正好是對時間和空間建立認識的階段,這樣的濃縮會給孩子造成誤導,覺得世界就是這麼小,任何事情都能很快完成。 
李躍兒認為,孩子在不停地探索這個世界,我們給他們展示什麼,他們就會吸收什麼。短短20分鐘的動畫片可能會濃縮主人公一個月的內容,習慣這種“速度”的孩子常常不理解,為什麼一件毛衣媽媽需要織上半個月,而動畫片裡的貓媽媽剛拿起針就馬上織好了,為什麼小熊10分鐘就能學會彈鋼琴,而自己學了一年還沒有什麼進步。慢慢地,孩子會厭煩長時間沒有進展的工作,同時一種自卑感在他們的心中形成。 
“過於強調結果,是動畫片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數十集的動畫片想要講述一個完整複雜的故事,必然省略很多過程性的內容,對於藝術來說,這很正常,然而對於孩子,這會讓他們忽略很多他們應該得到的經驗。”李躍兒說。 
我們的生活、工作並不是都像開頭和結尾那麼精彩,更多的時間是在經歷漫長的過程,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工作是快樂的,為了目標努力的過程也是快樂的,只有經歷了艱難的過程才能收穫結果。 
孩子說愛是好事 
動畫片裡充斥著愛情元素,是家長們對動畫片存在質疑的一個主要原因。對此,李躍兒卻不以為然。 
她覺得,愛是人類永恆的主題,這個世界如果沒有愛將會變得冷漠。在有些家長的眼中,愛情就必然與性聯繫在一起,因而是“少兒不宜”的。但是孩子們眼中的愛是純潔的,愛代表的是友誼,是“我想對你好”、“我想跟你一起玩”、 “我覺得你很漂亮”等,他們的表達方式也許是擁抱,也許是交換一塊糖,也許只是一句“我喜歡你”。即便是“我要跟你結婚”這樣的話,代表的也絕不是真正的有性的婚姻,而是“我要照顧你,並且永遠不跟你分開”的承諾。 
這個世界是需要愛的,有愛就要表達,孩子們純潔的方式也許還值得成年人學習呢。李躍兒常常想,如果連孩子們對愛都諱莫如深,這個世界該多麼悲慘。 
晚上吃完飯,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聊聊天,做做手工,這是李躍兒最理想的生活狀態。她覺得,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面對面的交流,他能體會到人間最真實的情感。在交流中,孩子們可以吸收到我們所熟悉和喜愛的人的特質,從而形成他們自己的特質。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