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以乳傳", 中醫古籍中早有記載。 給孩子哺乳的母親生了病, 也和其他病人一樣, 需要打針吃藥, 於是藥物被吸收進入血液, 部分藥物進入乳汁, 使乳汁受到"污染"。 這種乳汁會給正處在大腦、骨骼、牙齒等重要器官迅速發育期的嬰兒帶來危害, 如出現皮疹、嘔吐、腹瀉、肝功能受損、骨骼抑制症狀等。 這一點許多家長還不夠瞭解。 不過絕大多數藥物在乳汁中的含量極微, 僅為乳母攝入量的1~2%, 故不至於給乳兒造成嚴重的藥物毒性影響。 如果我們瞭解藥物的特性, 就可以避免藥物對乳汁的"污染"。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
①乳汁中無藥物濃度, 如先鋒黴素Ⅰ、Ⅱ, 新青黴素、普魯本辛、心得安等。
②藥物在乳汁中的濃度低於血液中的濃度。 大部分藥物為這種狀況, 如青黴素、氯黴素、各種維生素等。
③乳汁與血液中的藥物濃度相近, 如磺胺、滅滴靈、異煙肼、地巴唑等。
④藥物在乳汁中的濃度高於血液中的濃度, 如紅黴素、眠爾通等。
顯然, 乳汁中的藥物濃度越高, 對乳兒的影響就越大。 有些藥物雖然在乳汁中濃度不是特別高, 但由於新生兒, 尤其是早產兒的肝腎功能較差, 不能將藥物及時排出, 這些藥物也會因在乳兒體內積蓄而危害其健康。 如婦科常用來殺菌消炎的氯黴素, 其在乳汁中的濃度僅為血液中的1/2。
除藥物外, 乳母服用其他物質也會通過乳汁影響嬰兒。 有人報導一個剛出生15天的嬰兒, 突然患了腸原性青紫症, 注射美藍後較快痊癒。 經調查發現是乳母吃了隔夜的飯菜引起的。 據測定, 在氣溫較高的季節, 綠葉蔬菜存放一天, 其亞硝酸鹽含量會增加幾倍, 在夏秋季節, 人吃了室溫下保存24小時的菜餡, 便會引起急性亞硝酸鹽中毒(即腸原性青紫症)。 成人一次攝入0.2~0.5克亞硝酸鹽即可發生中毒。 如攝入量低於0.2克, 雖不至引起成人中毒, 但母乳中的含量可增高。 嬰兒吃了這種亞硝酸鹽含量高的母乳, 就會發生腸原性青紫症。 由此可見, 哺乳期的母親應多吃新鮮蔬菜,
那麼, 患病並且需要藥物治療的母親怎樣避免嬰兒受"乳汁藥物污染"之害呢?首先, 哺乳期的母親應儘量避免使用這些藥物, 如果因病情不得不使用, 可用療效相仿而毒性較小的藥物代替, 用藥時間越短越好。 哺乳應在用藥4小時後進行。 如果乳母患慢性疾病, 需長期應用抗癲癇藥、抗精神病藥、抗腫瘤藥、激素、磺胺類及抗生素等藥物時, 應考慮斷奶, 改人工餵養。 如乳母患急性病需用藥, 並且不能用毒性小的藥物代替時, 可暫時中斷母乳, 以牛奶、奶粉等代替, 乳母應定時擠盡或吸出乳汁以防回奶, 待母親病癒停藥後再喂母乳。 另外, 哺乳期的母親應做好一些職業病的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