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是一個生命個體, 在它的生活中也會像大人一樣遭遇失敗, 遇事不順。 當失敗來臨時, 如果孩子缺乏耐挫力就會表現出以下一些行為。 輸不起, 個性好強, 幹什麼事只能贏不能輸。 選擇逃避, 只要在某件事情上遭受挫折, 對於這件事情的興趣就會大大下降, 不會再選擇做這件事。 發脾氣, 大叫、跺腳, 把東西扔得滿地都是。 有時候, 不僅破壞自己的東西, 甚至還去傷害別人的東西。
挫折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 經歷挫折能培育出孩子堅強的意志和克服困難的毅力, 提高其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
所謂耐挫力是指當個體遇到挫折時, 能積極自主地擺脫困境並使其心理和行為免於失常的能力。 耐挫力主要包含挫折容忍力和挫越力。 所謂容忍力, 就是忍受挫折、不肯退讓的一種心理力量。 所謂超越力, 就是擺脫挫折、積極進取的一種心理力量。 很明顯, 一個人若能容忍挫折, 就一定會提高耐挫力的水準, 但容忍力是消極的, 應當是當忍則忍, 而不是一味地容忍, 而挫折超越力, 是積極的。 換句話說, 當一個人遭受挫折後, 不只是單純地容忍, 還應當面對困難, 保持希望, 樹立信心。 化消極為積極, 變被動為主動。
現代家庭中, 家長對子女過分寵愛,
1、失敗是件平常事
首先, 要讓孩子意識到,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困難, 挫折是件非常正常的事。 同時, 還要讓孩子瞭解失敗不等於錯誤, 沒犯錯誤不等於就不會失敗。 使孩子從心理上做好應對挫折的準備。
家長可以經常給孩子講一些名人成功前的挫折經歷故事, 或自己小時候歷經挫折的故事, 讓孩子懂得生活中隨時都可能遇到挫折, 挫折是生活中的“常客”, 沒什麼大不了的, 只要勇於面對就能取得成功。
2、失敗常相伴
其實, 家長並不需要刻意地為了培養孩子的耐挫力而事先“設計”一些“挫折”讓孩子來承受,
鼓勵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先做, 當遇到困難時, 不要立刻給予幫助或糾正, 讓孩子品味一下挫折的“苦味”, 讓孩子一點一滴地適應“挫折”並積累面對“挫折”的經驗和教訓, 增強耐挫能力。
當然, 家長也可以教給孩子一些對待挫折的小方法。
3、自我鼓勵法
沒有人每次都能拿第一, 我們只期望下次會更好。
4、補償法
不要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 他行的, 我不行;我行的, 他不行。
5、吸取教訓法
沒有必要太看重成敗, 但是無視失敗也未必是件好事。 失敗的另一個價值就是讓我們從中找出成功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