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血虛≠貧血 腎虛≠腎病 教你辨識幾種症狀

血虛≠貧血

在門診經常聽到病人說自己“血虛”, 是貧血症。 實際上, 中醫說的“血虛”和西醫的貧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貧血在西醫中一般是指血色素濃度低於正常值。 如在平原地區, 成年男性低於120克/升;成年女性低於110克/升就可診斷為貧血。

而中醫所說的“血虛”是對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面色蒼白或萎黃、婦女月經量少、閉經等一系列症狀的概括。 在內、外、婦、兒各科的病症中都能見到“血虛”, 不可簡單地等同于西醫的某一種病。 因為中醫所指的血, 不僅包括血液, 還有高級神經系統的許多功能活動。

中醫所診斷的“血虛”證, 絕對不等於西醫的貧血症;但西醫診斷的貧血症一般都屬於中醫“血虛”的範疇。

腎虛≠腎病

“腎虛”是中醫特有的理論, 從廣義來說, 幾乎所有的身體疾病都可以歸結為“腎虛”。 中醫學認為, 腎藏精、腎主水、腎主骨、腎主納氣、腎開竅於耳、腎司二便, 一般這些功能出現問題即是腎虛。

腎虛可分為腎陰虛和腎陽虛兩類。

腎陰虛表現為腰膝酸痛, 頭暈耳鳴, 失眠多夢, 潮熱盜汗, 咽幹顴紅, 舌紅少津, 脈細等症狀, 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藥物。 腎陽虛表現為腰膝酸痛, 形寒肢冷, 陽痿早洩, 精神困倦, 舌淡胖有齒痕, 脈虛弱等症狀, 可以服用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藥物治療。 而西醫的腎病則是腎臟排泄體內代謝廢物和調節體內水分的能力出現問題而導致的疾病,

包括各型腎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功能不全以及腎結石和腎腫瘤等。 因此, 治療腎臟疾病應根據病因不同辨證治療, 切不可隨便“補腎”。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