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醫學“五行”學說的具體應用法

五行學說將人體的五臟六腑分別歸屬於五行。 從五臟的資生來看, 腎水之精以養肝木, 肝木藏血以濟心火, 心火之熱以溫脾土, 脾土化生水穀精微以充肺金, 肺金清肅下降以助腎水。 這說明了五臟之間的相生關係。

從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來看, 肺氣清肅下降, 可以抑制肝陽上亢, 即金克木;肝氣條達, 可以疏泄脾土的鬱滯, 即木克土;脾的運化, 可以避免腎水的氾濫, 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 能夠防止心火的亢烈, 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陽熱, 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 即火克金。 中醫學還用五行學說來說明人體與自然環境及氣候、飲食等的關係。

人體在病理情況下的改變, 也是可以用五行學說來說明的。 由於臟腑分屬五行, 臟腑之間的相互影響, 也是依據五行學說的規律的。 如肝病傳脾, 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 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間的相互病理影響, 則為木鬱土虛或土雍木鬱。 肝病影響到心, 為母病及子;影響肺, 即木侮金;影響腎, 即子病及母。

依靠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方法所獲得的資訊均有其五行歸屬, 據此, 可以綜合判斷患者的疾病。 比如, 患者面色發青, 喜食酸食, 脈弦, 則可診為肝病;面色紅, 口中苦, 脈洪大, 可診斷為心火旺。 又如, 痙攣拘急抽風, 根據五行歸類屬木病, 從人體臟腑來看, 可診斷為肝病;全身水腫, 小便不利, 五行歸類屬水病,

而病位可定為腎。

根據五行學說, 治療疾病時不僅要考慮發生病變的臟腑本身, 還應根據臟腑之間的生克關係, 控制疾病的傳變。 正如《難經》所論述的:“見肝之病, 則知肝當傳之於脾, 當先實脾。 ”

${FDPageBreak}

中醫根據五行“相生”規律, 提出虛則補其母, 實則瀉其子的治療原則:

1.補母, 主要用於母子關係的虛證, 在針灸療法中, 凡是虛證, 可以補其所屬的母經或母穴, 如治療肝虛證時, 選取腎經合穴陰穀。 此即虛則補其母, 補母則子安。

2.瀉子, 主要用於母子關係的實證。 在針灸療法中, 凡是實證, 可瀉其所屬的子經或子穴。 如肝實證可取心經滎穴少府, 或本經熒穴行間治療。 此即實則瀉其子, 瀉子則母安。

根據母子相生的關係, 提出以下治療原則:

1.滋水涵木法, 即滋養腎(水)陰以養肝(木)陰的方法, 適用于腎陰虧損而導致的肝陰不足之證。

2.益火補土法, 即溫腎陽(火)以補脾(土)陽的方法, 適用于腎陽衰微而導致的脾陽不振之證。 在五臟配屬五行中, 火指心, 但自命門學說興起, 對機體的溫煦多指為命門之火的作用, 即腎陽的作用。

3.金水相生法, 即滋養肺(金)腎(水)陰虛的治療方法, 適用於肺虛不能輸布津液以滋腎, 或腎陰不足, 精氣不能上滋於肺, 而致肺腎陰虛者。

4.培土生金法, 即補脾(土)益氣而達到補益肺(金)氣的方法, 適用於脾胃虛弱, 不能滋養肺而致肺虛脾弱之證。

${FDPageBreak}

中醫根據五行“相克”規律, 創建了以下治療原則:

1.培土制水法, 適用於脾虛不運, 水濕氾濫而致水腫脹滿之證。

土和水, 指脾腎兩髒, 培土制水, 指溫運脾陽, 或溫腎健脾, 以治療水濕停聚為病, 又稱溫腎健脾法。 若腎陽虛不能溫脾陽, 則腎不主水, 脾不制水, 水濕不化, 治當以溫腎為主, 兼顧健脾。

2.抑木扶土法, 適用於肝的疏泄太過, 木旺乘土之證。 木和土, 乃肝脾兩髒。 抑木扶土, 即疏肝健脾以治療肝旺脾虛, 又稱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調理肝脾法。

3.瀉南補北法, 適用于腎陰不足, 心火偏旺, 水火不濟, 心腎不交之證。 心主火, 火屬南方;腎主水, 水屬北方。 瀉南補北法, 即瀉心火滋腎水, 又稱瀉火補水法。

4.佐金平木法, 適用於肺失清肅, 肝火偏盛之證。 金和木, 乃肺肝兩髒。 佐金平木, 即清肅肺氣以抑制肝木, 又稱清肺瀉肝法。

根據五行學說,僅僅從某一行,或者是僅是認識某二行之間的關係是不行的。

必須全面研究事物包括的五個方面及其相互關係。 這樣才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運動規律。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