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醫養生新時尚 低碳保健法

耳朵被經脈環繞, 為宗脈之所聚。 經常點揉按摩耳朵周圍的穴位, 可以調節經脈氣血, 健腦聰耳。 利用各竅穴與經絡臟腑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溝通的關係, 從而調節內臟功能, 防病強身。

中醫養生新時尚 低碳保健法

中醫的腰背保健法

腰疼按哪個穴位最靈驗

委中是針灸穴位之一, “腰背委中求”, 是說腰背部的疾病治療是不能忽視委中穴的。 委中穴位於膝部膕窩的正中, 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合穴。 因為屬於從腰背 部而來的膀胱經的兩條支脈的會合之處, 所以是治療腰背部疾病的重要穴位。

雖然治療腰背痛要重視委中,

但是腰背痛的原因有很多, 所以要獲得滿意的效果還是要注意病因的。 中醫認為一般腰背痛可以分為外感、內傷兩大類。 外感類多由於感受了風寒等外在的邪氣, 或者是氣血不和等導致的, 常常表現為突然發作, 腰背部劇烈酸痛, 俯身仰身都很痛, 躺下則更加厲害了。 較重的到了陰天下雨的時候會更加痛苦。 如果腰痛因為腎氣虛弱導致就會出現疼痛是隱隱痛, 進展緩慢, 時間比較長, 腰膝常酸軟無力等。 所以要找到病因才能治療。

委中穴如何用於保健呢?如果腰背部不適而非疾病所致, 趴在床上, 可自己操作或由家人幫忙。 用雙手拇指端按壓兩側委中穴, 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 一壓一松為1次,

一般可連續按壓20次左右, 同時與腿部的屈伸相配合。 按壓時, 如果能搽上一點刮痧油或藥酒更好。 這樣不僅可以治腰痛, 還能有效解除腿部酸麻疼痛, 對一些下肢疾病也有保健作用。 因此, 平時在生活中, 我們也可以經常按摩委中穴, 按摩時力量可以稍微大一點, 雖然按壓時有疼痛的感覺, 但對身體十分有益。

耳朵的“低碳”保健法

耳是人體資訊的視窗, 也是人體臟腑重要的外相。 可以反映全身臟腑經絡的資訊。

鳴天鼓

天鼓者, 指耳中之聲。 用雙手掌掩耳, 雙手食、中、環三指輕輕叩擊風府穴附近36次。 此法既可以增強聽力, 又可以緩解腦疲勞。 工作間歇閉目養神之時鳴擊天鼓, 輕輕鬆松保持頭清耳明。 耳部有外傷及中耳炎,

暫不宜應用此法。

振耳道

兩手食指指面按壓耳道, 一按一放, 快速震動, 使耳道內產生振動, 並傳至大腦。 每次5~10分鐘。 或是用食指塞耳竅, 壓耳門, 然後驟放各三次。 此法可以單獨作為一種保健方法, 可增強聽力, 醒腦通竅, 能防治頭暈、耳鳴、耳閉、腦名等疾患。 也可與鳴天鼓配合運用增強保健效果。

現代生活中因壓力勞累而經常耳鳴的人, 經常用此法保健, 可以緩解症狀, 健腦聰耳。 耳部有炎症的暫不適於應用此法。

旋摩耳輪

以兩手掌自上而下按摩耳廓, 然後水準方向按摩耳廓前面和後面, 以耳部感覺發熱為度, 每日二至三次。 有清腦醒神聰耳的作用。

耳為宗脈所聚, 是一個全息器官, 全身臟腑、軀幹、四肢在耳朵上都有相應的反應點,

身體的疾病在相應部位有異常反應點。 因此按摩耳廓對全身臟腑有刺激調整作用。 對異常反應點的刺激, 對慢性疾病還有輔助的治療作用。

搓摩耳廓可以促進耳部血液迴圈, 因此而不受傷及有凍瘡時, 暫不適於應用此法。

揉耳竅

耳朵被經脈環繞, 為宗脈之所聚。 經常點揉按摩耳朵周圍的穴位, 可以調節經脈氣血, 健腦聰耳。 利用各竅穴與經絡臟腑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溝通的關係, 從而調節內臟功能, 防病強身。

撚聽宮——雙手拇、食指指尖捏起耳屏前方的聽宮穴, 前推後拉撚動穴位, 每分鐘60次, 用力均勻, 直至脹痛感傳至耳內, 維持5分鐘停止。 此法有利耳通竅、健耳防聾的作用。

揉耳前——兩手食指分別按揉耳屏前方的耳門、聽宮、聽會等穴,

力度以脹痛感能承受為准, 在按切時配合切法、振法、叩法。 每次5~10分鐘。 經常揉按可預防和治療耳鳴, 增加聽力。

推耳後——用兩手中指指面, 分別置於兩耳後, 沿翳風、瘈脈、耳殼後、顱息上下來回各推20~30次。 具有滋養肝腎, 降低血壓的作用。

叩翳風——兩手食指指尖同時叩擊揉按兩側翳風。 力量自行掌握, 至穴位處有脹痛熱感, 大約5分鐘。 此穴位可有效地緩解耳鳴, 健耳通竅。

拉耳廓——耳廓與外耳道及內耳緊緊相連, 拉動耳廓牽動外耳道及內耳聽神經。 雙手拇、食指指面捏緊耳廓根部, 一上一下拉動, 用力均勻, 每分鐘80~100次連續拉5分鐘左右。 耳內熱脹感明顯。 此法有調理耳部氣血, 聰耳健腦的作用。

耳部保健方法可以調整臟腑, 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適用於耳部沒有外傷疾患的各類人群,青年人用之可以通竅健身,老年人用之可以頤養耳竅,延年益壽,耳鳴頭旋者用之祛病健腦,無病痛者用之健身強體。

鼻子的“低碳”保健法

鼻,古稱明堂、面王,位於臉的正中央,是肺的外竅,氣體進出的重要門戶。《內經》指出:“肺氣通於鼻”。肺氣升降調和,能使鼻竅通暢,嗅覺靈敏。鼻還與脾胃、膽等臟腑有著一定的關係。從生理結構上講,外與自然界相通,內與很多重要器官相連接。鼻腔上部與顱腦相近,在下鼻道內有鼻淚管與眼睛相通,後鼻孔的鼻咽部與咽喉相接,氣管與食道在此分道,中耳與兩邊耳咽管相連。因此,鼻的很多疾病常影響相鄰器官的健康。從鼻的作用來看,鼻五呼吸道的出入口,既是人體進行新陳代謝的重要器官之一,又是防止致病微生物、灰塵,髒物等侵入的第一道防線。鼻腔內有鼻毛,又有粘腋,故鼻內常有很多細菌、髒物,有時會成為播散細菌的疫源。因此,鼻的保健十分重要,應從多方面著手。

另外,健鼻功出自《內功圖說》,分三步進行鍛煉。兩手拇指擦熱,揩擦鼻頭36次,然後靜心意守,排除雜念。二目注視鼻端,默數呼吸次數3-5分鐘;晚上睡覺前,俯臥於床上,暫去枕頭,兩膝部彎曲使兩足心向上,用鼻深吸清氣4次,呼氣4次,最後恢復正常呼吸。本法可潤肺健鼻,預防感冒和鼻病,還有健身強體的作用。

推擦鼻樑

推擦鼻樑,又稱灌溉中嶽(中嶽指鼻)。用右手食指指面放在鼻尖處,以順時鐘和逆時鐘方向交替揉動,由鼻尖向鼻根,再由鼻根往鼻尖揉,上下來回揉動,反復約20至30次。用手指或彎曲拇指的指節背部揩擦鼻旁兩側,自迎香至鼻根部,在按揉上迎香。

適合鼻道感到不通氣、鼻塞,過敏性鼻炎患者,在症狀還未明顯發作之前,每天持之以恆,做10至20次,可以緩減病症。鼻樑骨折、損傷,暫不宜。

《雜病源流犀燭·鼻病源流》引《養性書》:“常以手中指於鼻樑兩邊,楷二三十遍,令表裡俱熱。所謂灌溉中嶽,以潤於肺也。”手足陽明大腸經、胃經、手太陽小腸經等皆經過鼻,按摩促進經絡的氣血運行,陰陽調和,有防治感冒、鼻病的作用。現代醫學的觀點,認為鼻道不通暢,往往因血管收縮,鼻內分泌物太多,加速血液迴圈,清除鼻內異物,可以減輕症狀。

擦鼻根

鼻根又名下極,俗稱鼻樑、山根。操作此法時,如果有戴眼鏡的人,先將眼鏡拿下,讓鼻根放輕鬆5秒,用拇指與食指輕輕捏起鼻根,會覺得鼻根有些酸脹,是很正常的,因為鼻根長時間被眼鏡壓迫,血循不暢所造成。再用食指快速來回擦鼻根,約20次,使鼻根略紅即可停止。

此法適合戴眼鏡族群。另外,鼻根扁平的小寶寶,父母可以經常輕輕捏起寶寶鼻根,會有意想不到效果。鼻樑骨折、損傷,暫不宜。

兩目之間,鼻柱之上凹陷,足陽明胃經之所起,透過推擦表面皮膚,中醫認為皮部,表面經絡氣血進行陰陽調和。中醫理論認為山根與五臟六腑的關係是可以反應心的狀況,心主神明,有時候白天思慮太過,晚上卻睡不著失眠時候,按擦山根處,可以幫助入眠喔!

拿鼻翼

用拇指與食指,同時放在鼻翼兩側,輕輕拿起鼻翼然後放下,動作反復約20至50下。適合鼻部疾病,症狀不嚴重者,偶爾感到鼻塞或是鼻翼兩側上有毛細血管擴張,還有脾胃功能較差,食用較涼食物之後,如西瓜,容易腹瀉的人。鼻樑骨折、損傷,暫不宜。

鼻孔之上稱方上,現稱鼻翼,中醫理論認為鼻翼與五臟六腑的關係是可以反應胃腸道的狀況,透過按摩此處,氣血運行通暢,以調整脾胃功能。

捏鼻孔

捏鼻孔,又可稱俯按山源(山源指鼻中隔部)。用食指放在鼻孔內,食指與拇指一起捏鼻孔,一捏一放,用力均勻,每分鐘約60次,至鼻有酸脹感為止。用食指、中指分別深入兩鼻孔,挾住鼻中隔輕輕柔捏。此法對過敏性鼻炎、鼻塞,能有不錯的效果。鼻樑骨折、損傷,暫不宜。

正常都是用鼻呼吸空氣,空氣中的灰塵與細小的微生物被鼻毛阻隔在鼻腔中,容易造成鼻腔有異物,每天可藉由捏鼻孔前,先將鼻內異物清除,在捏鼻中隔,促進鼻內血液迴圈,呼吸充足的空氣,使我們身體獲得需要的氧氣,維持生理代謝。

揉按迎香

迎香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在鼻唇溝中取迎香。用手指尖按壓迎香,一邊按一邊振動,達到酸脹感為止。每次約5至10分鐘。對鼻塞不聞香臭,面部浮腫,有邪風引起抽動,面癢狀如蟲行的人,此穴位有不錯效果。

迎香穴是手、足陽明交會處,就解剖位置來看,在提上唇肌處,布有上頜神經的眶下神經分支,面神經頰支,面動、靜脈的分支。按摩刺激迎香穴,對於面部與鼻子周圍經絡可以暢通及氣血流暢,使鼻部的氣行血亦行,中醫認為氣血不通,疾病隨之而來,養生就是要防範未然,之前加以保養,維持健康的體魄,正所謂正氣存於內,邪不可幹也。

按揉掐人中

水溝穴又叫人中穴,在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界處。用一指尖輕掐人中穴以順時鐘方向揉轉20至30次,再逆時鐘方向揉轉20至30次,然後再用指腹點按10次。平時保健,力道宜輕,不宜過重;如果應用在突然神昏的人,手法需重,趕緊送醫,不要擔誤治療的黃金時刻。

精神委靡不振,嗜睡,面部有不自主抽動者,平時可利用按揉此處,有助於緩減症狀,提神效果不錯。兔唇患者在做修補手術過程或此處皮膚有受損,不適宜按人中。

水溝為督脈,手足陽明之會,現代解剖所在位置為口輪匝肌,布有眶下神經的分支和上唇動、靜脈。功用在於鎮痙熄風、開竅醒腦。

抹全鼻

鼻與外界直接相通,增強鼻對外界的適應力,才能提高其防禦功能。所謂抹全鼻即與浴鼻鍛煉有相似功用,就冷水浴鼻和冷空氣浴鼻。若一年四季堅持不懈鍛煉,可有效地改善鼻粘膜的血液迴圈,增強鼻對天氣變化的適應能力,能很好地預防感冒和呼吸道其它疾患。

具體操作方法是:兩手食指或用右手拇、食指指面分別放在鼻兩側搓擦,從目內眥(精明穴)下、鼻根、鼻樑、鼻翼至鼻下孔旁(迎香穴),用力均勻,上下搓擦100次。適合易罹患感冒或是鼻塞者、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應堅持天天抹全鼻,能增強身體免疫功能,減少患病機會。鼻樑骨折、損傷,暫不宜。

經常擦鼻兩側可使鼻腔血流通暢,溫度增高,從而可是吸進的空氣變溫,使肺臟部受冷空氣的刺激,免除咳嗽,預防感冒。增強局部氣血流通,使鼻部皮膚津潤光澤、潤肺。

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適用於耳部沒有外傷疾患的各類人群,青年人用之可以通竅健身,老年人用之可以頤養耳竅,延年益壽,耳鳴頭旋者用之祛病健腦,無病痛者用之健身強體。

鼻子的“低碳”保健法

鼻,古稱明堂、面王,位於臉的正中央,是肺的外竅,氣體進出的重要門戶。《內經》指出:“肺氣通於鼻”。肺氣升降調和,能使鼻竅通暢,嗅覺靈敏。鼻還與脾胃、膽等臟腑有著一定的關係。從生理結構上講,外與自然界相通,內與很多重要器官相連接。鼻腔上部與顱腦相近,在下鼻道內有鼻淚管與眼睛相通,後鼻孔的鼻咽部與咽喉相接,氣管與食道在此分道,中耳與兩邊耳咽管相連。因此,鼻的很多疾病常影響相鄰器官的健康。從鼻的作用來看,鼻五呼吸道的出入口,既是人體進行新陳代謝的重要器官之一,又是防止致病微生物、灰塵,髒物等侵入的第一道防線。鼻腔內有鼻毛,又有粘腋,故鼻內常有很多細菌、髒物,有時會成為播散細菌的疫源。因此,鼻的保健十分重要,應從多方面著手。

另外,健鼻功出自《內功圖說》,分三步進行鍛煉。兩手拇指擦熱,揩擦鼻頭36次,然後靜心意守,排除雜念。二目注視鼻端,默數呼吸次數3-5分鐘;晚上睡覺前,俯臥於床上,暫去枕頭,兩膝部彎曲使兩足心向上,用鼻深吸清氣4次,呼氣4次,最後恢復正常呼吸。本法可潤肺健鼻,預防感冒和鼻病,還有健身強體的作用。

推擦鼻樑

推擦鼻樑,又稱灌溉中嶽(中嶽指鼻)。用右手食指指面放在鼻尖處,以順時鐘和逆時鐘方向交替揉動,由鼻尖向鼻根,再由鼻根往鼻尖揉,上下來回揉動,反復約20至30次。用手指或彎曲拇指的指節背部揩擦鼻旁兩側,自迎香至鼻根部,在按揉上迎香。

適合鼻道感到不通氣、鼻塞,過敏性鼻炎患者,在症狀還未明顯發作之前,每天持之以恆,做10至20次,可以緩減病症。鼻樑骨折、損傷,暫不宜。

《雜病源流犀燭·鼻病源流》引《養性書》:“常以手中指於鼻樑兩邊,楷二三十遍,令表裡俱熱。所謂灌溉中嶽,以潤於肺也。”手足陽明大腸經、胃經、手太陽小腸經等皆經過鼻,按摩促進經絡的氣血運行,陰陽調和,有防治感冒、鼻病的作用。現代醫學的觀點,認為鼻道不通暢,往往因血管收縮,鼻內分泌物太多,加速血液迴圈,清除鼻內異物,可以減輕症狀。

擦鼻根

鼻根又名下極,俗稱鼻樑、山根。操作此法時,如果有戴眼鏡的人,先將眼鏡拿下,讓鼻根放輕鬆5秒,用拇指與食指輕輕捏起鼻根,會覺得鼻根有些酸脹,是很正常的,因為鼻根長時間被眼鏡壓迫,血循不暢所造成。再用食指快速來回擦鼻根,約20次,使鼻根略紅即可停止。

此法適合戴眼鏡族群。另外,鼻根扁平的小寶寶,父母可以經常輕輕捏起寶寶鼻根,會有意想不到效果。鼻樑骨折、損傷,暫不宜。

兩目之間,鼻柱之上凹陷,足陽明胃經之所起,透過推擦表面皮膚,中醫認為皮部,表面經絡氣血進行陰陽調和。中醫理論認為山根與五臟六腑的關係是可以反應心的狀況,心主神明,有時候白天思慮太過,晚上卻睡不著失眠時候,按擦山根處,可以幫助入眠喔!

拿鼻翼

用拇指與食指,同時放在鼻翼兩側,輕輕拿起鼻翼然後放下,動作反復約20至50下。適合鼻部疾病,症狀不嚴重者,偶爾感到鼻塞或是鼻翼兩側上有毛細血管擴張,還有脾胃功能較差,食用較涼食物之後,如西瓜,容易腹瀉的人。鼻樑骨折、損傷,暫不宜。

鼻孔之上稱方上,現稱鼻翼,中醫理論認為鼻翼與五臟六腑的關係是可以反應胃腸道的狀況,透過按摩此處,氣血運行通暢,以調整脾胃功能。

捏鼻孔

捏鼻孔,又可稱俯按山源(山源指鼻中隔部)。用食指放在鼻孔內,食指與拇指一起捏鼻孔,一捏一放,用力均勻,每分鐘約60次,至鼻有酸脹感為止。用食指、中指分別深入兩鼻孔,挾住鼻中隔輕輕柔捏。此法對過敏性鼻炎、鼻塞,能有不錯的效果。鼻樑骨折、損傷,暫不宜。

正常都是用鼻呼吸空氣,空氣中的灰塵與細小的微生物被鼻毛阻隔在鼻腔中,容易造成鼻腔有異物,每天可藉由捏鼻孔前,先將鼻內異物清除,在捏鼻中隔,促進鼻內血液迴圈,呼吸充足的空氣,使我們身體獲得需要的氧氣,維持生理代謝。

揉按迎香

迎香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在鼻唇溝中取迎香。用手指尖按壓迎香,一邊按一邊振動,達到酸脹感為止。每次約5至10分鐘。對鼻塞不聞香臭,面部浮腫,有邪風引起抽動,面癢狀如蟲行的人,此穴位有不錯效果。

迎香穴是手、足陽明交會處,就解剖位置來看,在提上唇肌處,布有上頜神經的眶下神經分支,面神經頰支,面動、靜脈的分支。按摩刺激迎香穴,對於面部與鼻子周圍經絡可以暢通及氣血流暢,使鼻部的氣行血亦行,中醫認為氣血不通,疾病隨之而來,養生就是要防範未然,之前加以保養,維持健康的體魄,正所謂正氣存於內,邪不可幹也。

按揉掐人中

水溝穴又叫人中穴,在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界處。用一指尖輕掐人中穴以順時鐘方向揉轉20至30次,再逆時鐘方向揉轉20至30次,然後再用指腹點按10次。平時保健,力道宜輕,不宜過重;如果應用在突然神昏的人,手法需重,趕緊送醫,不要擔誤治療的黃金時刻。

精神委靡不振,嗜睡,面部有不自主抽動者,平時可利用按揉此處,有助於緩減症狀,提神效果不錯。兔唇患者在做修補手術過程或此處皮膚有受損,不適宜按人中。

水溝為督脈,手足陽明之會,現代解剖所在位置為口輪匝肌,布有眶下神經的分支和上唇動、靜脈。功用在於鎮痙熄風、開竅醒腦。

抹全鼻

鼻與外界直接相通,增強鼻對外界的適應力,才能提高其防禦功能。所謂抹全鼻即與浴鼻鍛煉有相似功用,就冷水浴鼻和冷空氣浴鼻。若一年四季堅持不懈鍛煉,可有效地改善鼻粘膜的血液迴圈,增強鼻對天氣變化的適應能力,能很好地預防感冒和呼吸道其它疾患。

具體操作方法是:兩手食指或用右手拇、食指指面分別放在鼻兩側搓擦,從目內眥(精明穴)下、鼻根、鼻樑、鼻翼至鼻下孔旁(迎香穴),用力均勻,上下搓擦100次。適合易罹患感冒或是鼻塞者、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應堅持天天抹全鼻,能增強身體免疫功能,減少患病機會。鼻樑骨折、損傷,暫不宜。

經常擦鼻兩側可使鼻腔血流通暢,溫度增高,從而可是吸進的空氣變溫,使肺臟部受冷空氣的刺激,免除咳嗽,預防感冒。增強局部氣血流通,使鼻部皮膚津潤光澤、潤肺。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小兒肛裂預防保健法

    你好,小兒肛裂預防宜常取食易於消化、質地較軟的食物。宜攝取具有潤腸作用的食物,如:梨、香蕉、菠菜、蜂蜜、芝麻油及其他植物油、動物油。力求大便通暢,宜食用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宜選用質地偏涼的食物,如:黃... [詳細答案]

  • 1回答

    孩子身形瘦小日常保健法

    孩子生長發育遲緩和患病有一定的關係,至於生長激素的費用,體重越低,年齡越小花費越少,效果也較好,但要做激發試驗。我們這兒週三,週六都可檢查,不過我這周外出學習,建議您下週六來,空腹,儘量在8點半以前... [詳細答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