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神經科>正文

晚期面癱患者要如何進行治療

患病2年內沒有完全恢復的稱早期面癱, 2年以上的稱晚期面癱。 外科治療主要針對晚期面癱。

外科治療可以分為靜態治療和動力性治療。 靜態治療主要是將闊筋膜成條狀移植於面部, 治療後靜態情況下雙側面部表情對稱, 但動態下患側不能隨健側運]動。

動力性治療一般分為二期, 一期是將從患者小腿取下的神經與健側面神經吻合, 移植神經末端置於患側, 待6個月到1年神經從健側長入患側後, 實施二期手術, 即移植帶血虱:管神經的肌肉, 選擇的肌肉可以為股直肌、股薄肌等, 治療3個月到1年後靜態與動態都可達到雙側表情的對稱。

經實施游離股直肌動力性治療面癱的患者, 經施用上述手術方法, 全鄒患者于術後1-3個月左右面部腫脹消退, 靜態時雙側口角對稱, 其中有個別患者在術後8個月恢復了口角自主運動, 其餘均在術後10一12個月出現了自主的表情運動。

過去對面癱、面癱後遺症、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的傳統治療, 都採用針灸、貼藥、拔罐、割治、火針、電針、理療、鼻塞藥、介入治療、面部注射藥物等及一些民間的土辦法等。

這些傳統的辦法, 為解除疾病痛苦, 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是祖國醫藥寶庫中的瑰寶。

但是, 就治療面癱、面癱後遺症、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等面部肌肉的疾病上卻有著它嚴重的, 甚至不可克服的後遺症,

是造成大量病人一生極大痛苦的根源。

面部肌肉都呈扁平、扁薄的皮肌和條狀的扁平肌, 這些肌肉起自於顱骨的不同部位, 分佈在眼裂、口裂、鼻裂的周圍, 呈扁平環形肌和扁平輻射形肌肉與周圍的肌肉組織聯結在一起。

在這些肌肉收縮和舒張時, 有開大和縮小眼、口、鼻孔的作用。 同時牽動著面部皮膚活動, 表現出喜、怒、哀、樂等各種表情, 面部的肌肉大約有26塊之多。 它們互相重疊在一起各有各的功能, 如果在面部上針灸、拔罐、貼藥、電針、火針、面部注射營養神經的藥物, 介入治療。 這些治療方法, 一定會造成這些肌肉的損傷、出血、纖維化及炎性反應。 所以對晚期面癱病人有必要選擇外科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